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需尽快送医并全面评估病情,关键是补液治疗,先快速补生理盐水再调整,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与指标并防治并发症,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注意事项。
一、立即就医与初步评估
1.尽快送医: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病情危急,需迅速将患者送往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格外谨慎,平稳转运。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转运时需做好相应的生命支持措施。
2.评估病情: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血电解质(如钠、钾、氯等)、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通过血糖检测明确高血糖程度,血电解质检查可了解电解质紊乱情况,肾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肾脏功能状态,血气分析能评估酸碱平衡情况。例如,高血糖患者血糖可显著升高,常超过33.3mmol/L;血钠多升高,可大于145mmol/L;血钾水平可因细胞内钾外移等情况出现异常;肾功能可能出现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情况。
二、补液治疗
1.补液种类与速度:补液是治疗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关键措施。一般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以迅速纠正脱水和恢复血容量。对于成人,开始时可在1-2小时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2000ml,随后根据血压、血钠、中心静脉压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种类。如果患者血钠升高,可考虑补充5%葡萄糖溶液;对于儿童患者,补液量需根据体重进行计算,遵循适量、逐步纠正的原则,避免补液过快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和尿量,防止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2.补液量计算: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来计算补液量,一般可按体重的10%-12%估计总失水量,但实际补液量需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应进行调整。例如,通过监测尿量、血压、血钠等指标来动态调整补液量,使患者的脱水状态逐渐得到纠正。
三、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使用: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式。一般可给予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小时0.1U/kg体重,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胰岛素剂量,密切观察血糖波动;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时需注意低血糖风险,可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和监测频率。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开始补充5%葡萄糖溶液,并继续给予小剂量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四、纠正电解质紊乱
1.钾等电解质补充:由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的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血钾水平补充钾盐。如果血钾低,可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的同时补充钾;如果血钾正常,需注意钾的补充防止后续出现低钾血症;对于儿童患者,钾的补充要严格按照剂量和速度进行,避免高钾或低钾对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代谢的异常,补充钾时更要谨慎监测血钾变化。
五、监测与并发症防治
1.生命体征与指标监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血糖、血电解质、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以及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转归。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迹象。
2.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水肿、血栓形成等。脑水肿多发生在快速纠正高血糖和高渗状态后,需注意补液速度和程度;血栓形成与患者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补液过程中注意避免液体输入速度过快过猛导致脑水肿,对于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适当采取抗凝等预防措施,但具体措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