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有脊柱症状(腰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外周关节症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受累)、关节外表现(眼部、心脏、肺部受累),影像学有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相应改变,多见于16-30岁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有影响,长期久坐、腰部外伤、感染等可能相关,有家族史或既往有感染病史人群风险高
一、症状表现
1.脊柱症状:
腰背部疼痛:多为隐匿起病,最初常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疼痛特点为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夜间痛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在睡眠中痛醒,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研究表明,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且病情会逐渐进展,疼痛范围可向上累及胸椎、颈椎等部位。例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从腰骶部逐渐蔓延至整个背部,影响脊柱的正常活动。
脊柱活动受限:由于脊柱周围炎症刺激及韧带钙化等原因,患者逐渐出现脊柱活动受限。早期可能表现为弯腰、转身等动作不灵活,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脊柱僵硬、驼背畸形等。如患者难以完成弯腰触摸脚尖的动作,脊柱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范围均明显减小。
2.外周关节症状:
髋关节受累:是较为常见的外周关节受累部位,约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30%-40%。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可导致患者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髋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改变。
膝关节受累:也较为常见,可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等表现,患者行走时膝关节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踝关节受累:可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患者行走时踝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二、关节外表现
1.眼部表现:约25%-3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眼部受累,常见的眼部病变为葡萄膜炎或虹膜炎,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心脏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脏受累,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等。但相对较少见,约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4%-7%,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3.肺部表现: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上肺叶纤维化、肺大疱等,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
1.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早期骶髂关节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面模糊、骨质侵蚀、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骶髂关节骨质硬化、关节间隙消失等融合表现。
2.脊柱影像学改变:X线检查可见脊柱椎体方形变、竹节样改变等,CT及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脊柱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炎、椎旁软组织肿胀等。
四、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1.年龄: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16-3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3):1。青少年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脊柱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畸形更为明显。
2.性别:男性患者病情相对较重,进展较快,而女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进展较慢,但也有部分女性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需要密切关注。
3.生活方式:长期久坐、腰部外伤、感染等因素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关。例如,长期久坐会导致腰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腰部肌肉劳损及脊柱病变的风险;腰部外伤可能诱发或加重脊柱的炎症反应。因此,保持正确的坐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腰部外伤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强直性脊柱炎或减轻病情。
4.病史: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此外,既往有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史的患者,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