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指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由蛋白尿丢失、肝脏合成不足、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等机制引起,可致水肿、感染风险增加、血栓形成倾向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及营养支持,儿童、老年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的定义
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是指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的状态。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
1.蛋白尿丢失: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白蛋白的能力,导致白蛋白丢失增多,是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使得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大量漏出。
2.肝脏合成不足:尽管肝脏会代偿性增加白蛋白的合成,但由于丢失过多等因素,肝脏合成的白蛋白不足以弥补丢失量。一般来说,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速度相对较慢,难以迅速应对大量白蛋白的丢失。
3.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会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
三、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1.水肿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导致水肿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和组织间的液体平衡起重要作用,当白蛋白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2.感染风险增加:低蛋白血症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因为抗体等免疫球蛋白也属于蛋白质,低蛋白血症时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例如,研究发现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群。
3.血栓形成倾向:低蛋白血症时,机体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倾向。因为一些抗凝蛋白等也会减少,而凝血相关因子可能相对增加,增加了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等发生的风险。
四、低蛋白血症的治疗与干预
1.针对肾病综合征原发病治疗:根据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治疗,如对于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常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膜性肾病等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通过控制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减少白蛋白的丢失,是纠正低蛋白血症的根本措施。
2.营养支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包括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因为优质蛋白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但要注意适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根据其肾功能等情况合理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对于老年患者,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考虑其消化功能等因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蛋白血症对其影响更大。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在营养支持时,要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合理供应,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摄入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时要更谨慎处理。在营养支持方面,要考虑其消化吸收功能,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方式,如采用少食多餐等方式。同时,要注意预防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低蛋白血症进一步增加了血栓风险,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肢体肿胀、疼痛等疑似血栓的表现。
3.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患者,在营养支持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选择合适的优质蛋白食物,避免摄入过多导致血糖波动。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蛋白质摄入对血压的可能影响,合理选择蛋白质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