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识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短时间内肾脏突然失正常功能致代谢废物蓄积等的临床综合征,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类,各有病因,临床表现分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对症支持及肾脏替代治疗,可通过控制基础病、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等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突然失去正常功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肾前性多因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等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肾性是由于肾实质病变所致,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疾病等;肾后性则是因为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等引起尿液排出受阻。
二、常见病因
肾前性:严重脱水、大出血、休克、心力衰竭等可使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例如大量呕吐、腹泻导致机体脱水,肾动脉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缺血、肾毒性物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引起,长期服用某些肾毒性药物的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发生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也可导致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此类患者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
肾后性: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肿瘤等可引起尿路梗阻,老年人因前列腺增生发病率较高,容易出现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孕期由于子宫增大也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梗阻,增加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可出现水肿,主要是由于水钠潴留引起,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有深大呼吸等表现;体内毒素蓄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肾功能开始恢复,但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可能会出现脱水、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患者仍可能有乏力等不适。
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肾功能逐渐恢复,大部分患者可恢复至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是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血肌酐每日上升超过44.2μmol/L或在数天内上升超过176.8μmol/L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等情况;电解质检查可发现高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尿路梗阻等情况;CT、MRI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肾脏实质病变及尿路梗阻原因等。
五、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针对肾前性因素,积极补充血容量,如快速补液等;肾后性因素则需解除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结石、切除肿瘤等;肾性因素则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停用肾毒性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高钾血症时可采取降钾措施;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等。
肾脏替代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无尿或少尿超过一定时间等情况时,需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以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
六、预防措施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肾功能。
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肾毒性,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脱水等情况发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在高温环境或大量出汗时。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肾脏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