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表现为头晕目眩等,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湿中阻证表现为眩晕头重等,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窍证表现为眩晕头痛等,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气血亏虚证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等,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用归脾汤加减;肾精不足证分阴虚阳虚,阴虚用左归丸加减,阳虚用右归丸加减。临床应用需综合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如老年兼顾补肾填精与补益气血,女性特殊时期用药谨慎,长期熬夜者调生活方式,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者平肝潜阳并关注血压,儿童患者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温和安全治疗方法
一、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之肝阳上亢证
(一)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甚则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三)方剂
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潜阳清热;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二、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之痰湿中阻证
(一)临床表现
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二)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三)方剂
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燥湿;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眩;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三、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之瘀血阻窍证
(一)临床表现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法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三)方剂
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麝香(现常用人工麝香)、老葱、生姜、大枣通阳活血,开窍醒神。
四、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之气血亏虚证
(一)临床表现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法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三)方剂
常用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五、眩晕症中医辨证论治之肾精不足证
(一)临床表现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二)治法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三)方剂
偏于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牛膝强腰脊,健筋骨。偏于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补益肾气;鹿角胶、当归补养精血。
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多存在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的情况,在辨证论治时要注重兼顾补肾填精与补益气血;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过于峻烈的药物;对于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患者,在治疗眩晕症时,除了针对辨证进行中药调理,还需指导其调整生活方式;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属于肝阳上亢证型,在平肝潜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必要时配合西医降压治疗,但需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时要充分考虑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温和、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