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是怎么分级
iga肾病有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C)分级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ISKDC分级针对儿童患者,依光镜下病变及IgA沉积情况分为Ⅰ-Ⅴ级,病变程度逐渐加重,预后有差异;WHO分级按病变类型及程度分为Ⅰ-Ⅴ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光镜表现、IgA沉积情况及各年龄患者需考虑的不同处理因素等,各级病变程度和特点不同,治疗及监测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
一、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C)分级
1.Ⅰ级
光镜下肾小球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免疫荧光或电镜下可见少量IgA沉积。此级多见于儿童患者中病变较轻的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等特点,若为Ⅰ级,相对预后可能较好,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病情可能会随生长发育等因素有所改变。
2.Ⅱ级
光镜下可见局灶节段性系膜增生和/或硬化,受累肾小球小于50%,免疫荧光或电镜下IgA沉积范围较Ⅰ级稍广。对于儿童患者,Ⅱ级病变相对Ⅰ级有所进展,但仍可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等进行干预,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劳累可能影响病情恢复。
3.Ⅲ级
光镜下可见弥漫性系膜增生和/或硬化,受累肾小球大于50%但小于75%,免疫荧光或电镜下IgA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儿童患者处于特殊的生长阶段,Ⅲ级病变需要更密切的临床监测,关注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安全性等问题,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维持病情稳定。
4.Ⅳ级
光镜下可见弥漫性系膜增生和/或硬化,受累肾小球大于75%,免疫荧光或电镜下IgA沉积广泛。儿童患者出现Ⅳ级病变时,病情相对较重,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同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等,因为病情较重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合理的营养有助于维持儿童的身体机能。
5.Ⅴ级
光镜下病变类似Ⅳ级,但伴有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或电镜下IgA沉积情况更严重。儿童患者的Ⅴ级iga肾病预后相对较差,在医疗管理中需要更加关注肾功能的保护等,同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病情较重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
1.Ⅰ级
微小病变型,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仅在电镜下可见轻微的肾小球病变,免疫荧光无或仅有微量IgA沉积。对于各年龄段患者,Ⅰ级病变相对较轻,但仍需注意生活方式,避免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如过度摄入高蛋白食物等,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2.Ⅱ级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轻度弥漫性增生,受累肾小球比例小于50%,免疫荧光可见IgA在系膜区少量沉积。不同年龄患者中,Ⅱ级病变的处理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病情进展的影响,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基础疾病等因素,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和干预。
3.Ⅲ级
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受累肾小球比例在50%-75%之间,免疫荧光可见IgA在系膜区中度沉积。各年龄患者中,Ⅲ级病变都需要关注肾功能的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生长发育过程中肾功能的保护,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4.Ⅳ级
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弥漫性增生,累及75%以上的肾小球,免疫荧光可见IgA在系膜区重度沉积。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重点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全身健康状况,儿童患者则要在保证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肾病的治疗,如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等。
5.Ⅴ级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样病变,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伴有系膜插入等病变,免疫荧光可见IgA在系膜区广泛沉积。各年龄患者中,Ⅴ级病变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时谨慎选择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