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会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加重水肿及心脏负担;需监测液体出入量和实验室指标;处理措施包括限制水摄入、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儿童患者要精确计算监测液体入量等,老年患者要注意重要器官功能等并加强护理与沟通。
一、病理生理影响
1.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时,水分在体内潴留,会使血液稀释,血清钠浓度降低。正常血清钠浓度约为135-145mmol/L,当摄入水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时,血清钠可低于正常范围。低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抽搐、昏迷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响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到低钠血症的影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风险相对更高;老年患者本身多存在器官功能衰退,低钠血症可能进一步加重其器官功能损害。
2.加重水肿及心脏负担:水过多潴留会导致全身水肿加重,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还会显著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例如本身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需要将血液泵出以维持全身循环,而过多的水分潴留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做功增加,可能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等导致钠水潴留风险增加的人群,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时,病情可能更易恶化。
二、监测与评估
1.液体出入量监测:严格记录患者的液体入量和出量是关键。入量包括口服液体、静脉输入液体、食物中的含水量等;出量包括尿量、粪便量、呕吐量等。通过准确监测液体出入量,可以及时发现摄入水过多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液体代谢相对较快且更难准确表达自身口渴等情况,需要更加精细地进行液体出入量监测;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进一步减退等情况,对液体平衡的调节能力更差,也需要密切关注液体出入量。
2.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检测血钠浓度、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电解质等。血钠浓度如前文所述,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进一步受损,电解质紊乱情况也能反映出体内水钠平衡失调的程度。例如,当血肌酐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同时伴有血钠降低等情况,往往提示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导致病情加重。
三、处理措施
1.限制水摄入:严格控制患者的水摄入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尿量、肾功能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液体入量限制方案。一般来说,要保证患者的液体入量等于不显性失水量加上尿量减去内生水等。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精确计算液体限制量;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更要谨慎调整液体入量,避免进一步加重器官负担。
2.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积极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如针对肾缺血、肾毒性物质等进行相应处理。如果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需要在纠正水过多的基础上,根据血钠降低的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严重低钠血症可谨慎考虑使用高渗盐水,但需严格评估风险;如果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抗心衰治疗措施,但要注意药物使用对肾功能等的影响,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时,除了严格遵循上述处理原则外,由于儿童的液体代谢特点,更要注意液体入量的精确计算和监测。在护理方面,要更加细心地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水肿情况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其细微变化。同时,要向家属做好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控制水摄入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多存在基础疾病,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摄入水过多时,要特别注意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在调整液体入量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快速纠正水过多导致电解质等紊乱进一步加重。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因为水肿加重可能导致皮肤受压等问题,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要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让家属理解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及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