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与治疗
急性胃肠炎有消化道症状(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抗感染、止吐、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需注意的用药和护理要点。
一、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急性胃肠炎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水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婴幼儿腹泻可能更为频繁且量多,年龄较小的患儿因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腹泻表现可能有差异,成人腹泻相对症状表现较多样但整体病程相对儿童可能有一定特点,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腹泻需要密切关注脱水情况。
恶心、呕吐: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呕吐,婴幼儿由于胃部生理结构特点,呕吐可能更易发生且呕吐表现可能更明显。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以脐周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不适。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少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且高热时更需注意及时处理以防止惊厥等并发症。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状态欠佳,这是由于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消耗能量等因素导致,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等。
二、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婴幼儿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成人也应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来促进机体修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婴幼儿的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其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易消化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
补液:对于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治疗,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婴幼儿脱水时补液更要精准把握补液量和速度,以防止补液不当引起不良后果。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一般避免使用喹诺酮类等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的药物),而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不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胃复安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止泻药物:腹泻严重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相对比较安全,适用于各年龄人群包括婴幼儿,但使用时需注意用法用量,按照患儿年龄等情况合理使用。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可使用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婴幼儿使用益生菌时要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产品,并注意储存和使用方法。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儿童急性胃肠炎需特别注意补液,因为儿童脱水风险更高且发展更快,在饮食调整上要更注重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食物,药物使用更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呕吐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孕妇:孕妇患急性胃肠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一般先采取非药物的一般治疗措施,如合理补液、调整饮食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胃肠炎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特点,要更关注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心脏等重要脏器负担加重,药物使用也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