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是终末期,由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病史等致肾脏严重受损,有代谢、消化、心血管等多系统表现,通过肾功能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肾脏替代(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需注意的方面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定义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阶段,此时肾脏已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排泄等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大量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
二、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基础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青少年及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逐渐损害肾功能;糖尿病肾病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随着病程进展易发展至尿毒症期;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与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关,年龄较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人群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发展至尿毒症期的风险。
病史:既往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者,易逐渐损伤肾脏功能,增加进入尿毒症期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相关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由于毒素蓄积影响蛋白质代谢等,导致机体营养状况不佳;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出现水肿或脱水表现,如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脱水时可出现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
消化系统表现: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
心血管系统表现: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有关;心力衰竭则与水钠潴留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尿毒症心肌病等因素相关。
血液系统表现:多有贫血,主要是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有关。
呼吸系统表现:可出现尿毒症肺炎等,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一般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ml/(min·1.73m2)可作为尿毒症期的重要判断指标之一。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可出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等形态学改变。
五、治疗原则及相关考虑
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将血液引出体外,经透析器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适用于各种年龄阶段的患者,但需要规律进行,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血管通路的建立及透析过程中的营养支持等问题。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清除毒素和水分,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或儿童患者可能是合适的选择,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儿童患者要关注腹膜的功能及营养状况。
肾移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进行肾移植需要综合评估其生长发育等多方面情况。
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具体检查结果调整相关药物或治疗措施。
对于贫血患者,可考虑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及剂量调整。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肾替代治疗过程中需保证营养供应以支持生长,血管通路的建立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且注意保护,定期评估肾功能及生长指标,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透析或移植后的不良反应等。
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透析或移植等治疗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关注生活质量的维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患者:尤其是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肾替代治疗后妊娠需要谨慎评估,要考虑肾功能状况、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在妊娠前、中、后都需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