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老年高血压定义为年龄≥65岁,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用降压药血压虽低仍属老年高血压;收缩压反映心搏输出量和大动脉弹性,舒张压反映外周血管阻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且风险高;诊断时诊室血压测量要注意方法等,动态血压监测可助鉴别特殊类型高血压;老年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易有波动和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治疗需谨慎;询问既往病史对诊断治疗决策重要,如合并糖尿病需严格控压,合并冠心病选药要考虑心脏影响。
一、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一)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意义
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以及大动脉的弹性,随着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减退,收缩压易升高;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血管阻力,老年高血压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为常见,即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或降低,这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降低,缓冲血压能力减弱有关。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高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或血压正常者。
二、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
1.诊室血压测量:测量前患者应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采取坐位,双腿自然下垂,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使用经过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袖带大小要合适,一般袖带宽度应覆盖上臂的40%-50%,长度应包裹上臂的80%。测量时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2.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于诊室血压波动较大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可考虑进行ABPM。动态血压监测一般需连续监测24小时,其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70mmHg。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全天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助于鉴别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正常)和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等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这对于老年高血压的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研究发现部分老年患者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显示存在高血压,这类患者同样需要进行干预,因为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并不低于诊室高血压患者。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减退,血压波动较大,且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在诊断时需充分考虑这一点,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的判断,应在患者平卧5分钟后测量血压,然后快速站立,于站立后1分钟和3分钟时再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较平卧时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黑矇等不适症状,则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时,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因为这会增加跌倒、心脑血管事件等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
(三)病史对诊断的影响
详细询问老年患者的既往病史至关重要,如是否有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病史。这些病史会影响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因为糖尿病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格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合并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