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是病程超2个月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症状包括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改变及伴随腹痛、消瘦、乏力、发热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如儿童易因感染等患慢性腹泻且症状可能更严重,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等易发病且症状可能不典型等。
一、什么是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肠道分泌功能异常、肠道吸收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例如,一些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慢性腹泻;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持续感染也可引发慢性腹泻。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因感染等因素出现慢性腹泻;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也较易发生慢性腹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诱发慢性腹泻。病史方面,有肠道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腹泻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慢性腹泻的症状
1.排便频率改变
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2次或每1-2天排便1次,慢性腹泻患者排便频率明显增加,可每天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儿童慢性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更为明显,可能与儿童肠道对排便的控制能力较弱以及肠道功能易受影响有关。例如,炎症性肠病患儿可能每天排便3-10次不等,且粪便性状异常。老年人慢性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也较常见,这与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
2.粪便性状改变
稀便或水样便:粪便水分含量增加,呈稀糊状或水样。这是因为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或分泌功能异常,导致大量水分不能被正常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例如,感染性腹泻恢复期可能出现短暂的稀便情况。对于儿童来说,感染性腹泻引起的水样便可能更为严重,容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因为儿童身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
糊状便:粪便呈糊状,质地较稀但水分含量较水样便少。可能与肠道炎症导致的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损有关。比如,一些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可能表现为糊状便。老年人若患有肠道慢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糊状便,这与老年人肠道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
黏液便:粪便中含有黏液。肠道炎症时,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分泌过多黏液。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多含有黏液,甚至可出现脓血黏液便。儿童患肠道炎症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黏液便,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脓血便:粪便中带有脓血,这通常提示肠道有较严重的炎症或溃疡。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出现脓血便,炎症性肠病患者病情活动时也可能出现脓血便。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出现脓血便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可能是严重肠道感染等疾病引起,而老年人出现脓血便则要警惕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3.伴随症状
腹痛:部分慢性腹泻患者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多在排便后缓解。儿童腹痛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要家长细心观察。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判断。
消瘦:长期慢性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尤其是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体重下降较为明显。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慢性腹泻导致的消瘦会影响其身高、体重的增长,需要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和治疗。老年人消瘦还可能与基础疾病多、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相关。
乏力:由于营养物质丢失和身体消耗增加,患者常感到乏力。慢性腹泻患者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容易出现疲倦、无力等症状。儿童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等;老年人乏力则可能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照顾。
发热:某些感染性慢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如肠道结核、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腹泻等。儿童感染性腹泻伴有发热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老年人感染性腹泻伴有发热时,要注意其身体的耐受性,及时进行退热等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