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糜烂改变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应激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需去除病因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慢性糜烂性改变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病变主要局限于胃黏膜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常见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糜烂。多项研究表明,约60%-90%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重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3.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长期食用辛辣、过烫、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和糜烂。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缺血,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导致糜烂性改变。
5.其他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自身免疫因素,少数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的胃黏膜损伤,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
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早饱、恶心、呕吐等,这与胃黏膜糜烂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有关。
出血表现:少量出血时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大便隐血试验时发现;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黑便,严重时可呕血。
2.体征:多数患者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多个点状或片状糜烂灶,表面可有渗出或出血点,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若由药物引起,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必要时调整药物或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Hp感染引起的慢性糜烂性胃炎,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酒、戒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可中和胃酸,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轻胃酸、幽门螺杆菌等对胃黏膜的损伤。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胃黏膜糜烂的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糜烂性胃炎时,由于其胃黏膜防御修复功能更差,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严格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上宜选择易消化、温和的食物。
2.儿童:儿童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必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3.孕妇:孕妇患慢性糜烂性胃炎时,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症状严重需用药,必须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