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紫癜性肾炎
儿童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出现肾脏损害的病症,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有肾脏及肾外表现,通过相关检查诊断,需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对症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儿童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HSP)出现肾脏损害的一种病症,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抗生素等)、花粉、虫咬、疫苗接种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机体接触相关致敏原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病变。
三、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血尿:是常见表现,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发作时颜色可呈洗肉水样或鲜红色等。
蛋白尿:程度不一,可为少量蛋白尿至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
水肿:部分患儿可出现水肿,多见于眼睑、颜面及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高血压:少数患儿可出现高血压,严重高血压时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2.肾外表现:除肾脏表现外,还有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肾外表现,如皮肤紫癜,多发生于四肢远端、臀部及下腹部,对称分布,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融合成片状;关节症状,可出现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腹痛,可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多正常,当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肌酐升高等肾功能异常表现。
3.免疫学检查:血清IgA可升高,补体C3正常或升高。
4.肾活检:对明确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肾活检病理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儿有过敏性紫癜病史,同时出现肾脏损害的表现,如血尿、蛋白尿等,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无过敏性紫癜的肾外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腹痛等,可通过病史及相关检查相鉴别。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除肾脏损害外,常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等,自身抗体检查可发现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可与儿童紫癜性肾炎鉴别。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感染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等药物进行治疗。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
3.肾脏病变的对症治疗:针对血尿、蛋白尿等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降低尿蛋白的药物等。
七、预后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多数患儿预后较好,少数患儿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总体来说,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儿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但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肾脏功能等情况。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生长指标等。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
2.有过敏史患儿:需详细了解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需严格禁食该食物;对药物过敏者,就医时需告知医生过敏药物,避免使用相关药物。
3.合并其他疾病患儿:若患儿合并其他疾病,如感染等,需积极治疗合并症,同时在治疗紫癜性肾炎时需考虑合并症对治疗药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