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胆囊炎时间上区别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起病急、病程6周内,多因胆囊管梗阻等致胆囊急性炎症反应,有典型且急剧症状、特定影像学表现;慢性胆囊炎由急性迁延或起病即慢性,病程超6周,症状隐匿轻、有相应病理及影像表现,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患胆囊炎各有特点。
一、时间界定
1.急性胆囊炎: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胆囊炎症,起病较急,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反应,患者可迅速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就出现明显的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发热,体温可升至38℃-39℃甚至更高。
2.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或者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过程,病程超过6周。其起病相对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可表现为间断性的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可能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但发作不如急性胆囊炎那样急剧。
二、病理生理机制差异
1.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引起细菌感染。常见的梗阻原因有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等。此时胆囊壁会出现急性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胆囊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胆囊壁的坏死、穿孔等情况。从病理角度看,显微镜下可见胆囊壁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可能有坏死脱落等改变。
2.慢性胆囊炎:多是在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基础上,胆囊壁出现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胆囊黏膜萎缩等。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也会逐渐减退,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胆囊与周围组织可能会有粘连等情况。例如,胆囊可能与十二指肠、肝门等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胆囊炎:症状较为典型且急剧,右上腹疼痛常为持续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同时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体格检查时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阳性(深压胆囊区,患者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停止吸气)。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伴有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疼痛程度一般较急性胆囊炎轻,发作频率不定,可能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体格检查时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墨菲征可能呈弱阳性或无明显阳性表现。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1.急性胆囊炎: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通常厚度>3mm),胆囊内可见结石影(如有结石嵌顿),胆囊周围可能有渗出液。CT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水肿,胆囊周围有炎性渗出等表现。
2.慢性胆囊炎: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体积可能缩小或正常,胆囊内可有结石,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CT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周围粘连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儿童急性胆囊炎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临床诊断需更加谨慎。对于慢性胆囊炎,儿童相对较少见,若有相关情况,需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等因素,在影像学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避免过多的辐射暴露。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不剧烈,发热等症状也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导致病情延误。老年人慢性胆囊炎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老年人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女性:女性患胆囊炎的概率相对略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在妊娠期,女性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可能会升高,因为妊娠期胆囊排空减慢,胆汁淤积,容易发生炎症。对于妊娠期的胆囊炎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