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怎么办
高尿酸血症指成年男性血尿酸>420μmol/L、成年女性>360μmol/L,患病率上升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可通过非药物干预(饮食调整、增加水分摄入、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与就医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非药物干预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增加低嘌呤及蔬果摄入、控总热量、多喝水、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查血尿酸等,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与现状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超出正常范围,成年男性血尿酸>420μmol/L,成年女性>360μmol/L即为高尿酸血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部分海鲜(如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属于高嘌呤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研究表明,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例如,一项针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干预研究发现,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3个月后,患者血尿酸平均下降约50μmol/L。
增加低嘌呤食物及蔬果摄入:谷物(如大米、小麦等)、大部分蔬菜(如白菜、黄瓜、番茄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属于低嘌呤食物,可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量等调整每日总热量,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来实现,一般建议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18.5~23.9kg/m2)。
2.增加水分摄入
每日饮用足够的水,建议不少于2000ml,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稀释尿酸浓度,降低尿酸在肾脏沉积的风险。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三、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控制体重,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但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对于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游泳对关节压力较小。
2.戒烟限酒
吸烟会影响尿酸代谢,饮酒尤其是啤酒会显著增加血尿酸水平,应严格戒烟并限制饮酒。酒精可促进尿酸生成,且乙醇代谢会竞争抑制尿酸排泄途径。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四、定期监测与就医
1.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尿酸,一般每3~6个月检测一次,以了解血尿酸控制情况,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关注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因为高尿酸血症常与这些代谢异常并存。
2.及时就医
若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等痛风急性发作表现,或血尿酸持续升高经非药物干预无法有效控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干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对于儿童高尿酸血症,首先应排查基础疾病,非药物干预是主要措施,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同时鼓励适当运动。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2.孕妇
孕妇高尿酸血症需格外关注。饮食上要在保证母婴营养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等控制血尿酸水平。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血尿酸及胎儿情况,因为高尿酸血症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
3.老年人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进行非药物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饮食调整需兼顾营养需求和尿酸控制,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等。定期监测血尿酸及相关基础疾病指标,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