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引起病毒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性腹泻涉及病原体种类及传播途径、人体感染后腹泻机制、不同人群易患原因及特点。常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和飞沫传播;病毒对肠道上皮细胞直接损伤,还通过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反应参与致腹泻;婴幼儿因免疫等原因腹泻重易脱水,老年人机体衰退易感染且症状不典型易致基础病加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腹泻持续久、易反复且治疗难。
一、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及传播途径
(一)常见病原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2.诺如病毒:也是导致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在家庭、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场所均可引起聚集性疫情。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当人体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玩具、门把手等,然后未洗手就接触口部,病毒就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另外,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贝类等,也会通过粪-口途径感染。
2.飞沫传播: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患者呕吐时产生的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这些飞沫也可能导致感染,不过这种传播方式相对粪-口途径来说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但在密闭空间中也需引起重视。
二、人体感染病毒后引发腹泻的机制
(一)病毒对肠道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
1.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细胞受损、脱落。正常的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功能,当大量细胞受损脱落后,肠道的吸收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2.诺如病毒:诺如病毒主要作用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的功能紊乱和损伤。细胞损伤后,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失衡,导致腹泻发生。
(二)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反应参与
1.肠道菌群失调:病毒感染后,肠道内原本平衡的菌群环境被打破。一方面,病毒感染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了正常菌群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等也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加重腹泻症状。
2.免疫反应:人体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被激活,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同时,过度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对肠道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三、不同人群易患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及特点
(一)婴幼儿
1.原因: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而且婴幼儿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薄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此外,婴幼儿的生活环境相对复杂,如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
2.特点:婴幼儿感染病毒后腹泻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常见的表现为频繁的水样便,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由于婴幼儿的体液量相对较少,脱水症状出现得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二)老年人
1.原因: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功能。肠道黏膜萎缩,免疫细胞功能下降,使得老年人对病毒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病毒感染性腹泻。
2.特点:老年人感染病毒后腹泻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腹泻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原因: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他们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有效地抵御病毒的入侵,从而容易发生病毒感染性腹泻。
2.特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病毒后,腹泻往往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容易反复,而且可能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