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和水痘的区别
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等,靠典型表现诊断,治疗去因对症用抗组胺药等,预防避过敏原等;水痘由病毒引起,经飞沫等传播,有特定症状表现,依流病和表现诊断,治疗对症防感染用抗病毒药等,预防靠接种疫苗等
一、病因方面
1.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因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如鱼虾、芒果等)、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抑郁等)、遗传因素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因感染等因素诱发,成年人可能与食物、精神因素关系更密切。
2.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症状相对较重,其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感染发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1.荨麻疹: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发作突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累及喉部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更需仔细观察其皮肤表现及是否有不适反应。
皮疹特点:风团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黏膜,皮疹时起时消,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及鳞屑。
2.水痘:
症状表现:潜伏期为10-21天,平均14天。前驱期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咳嗽等症状,持续1-2天后进入出疹期。皮疹首先发生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位,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疱壁薄,易破溃,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病程中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成人患者全身症状较儿童严重,病程也较长。
皮疹特点:皮疹分批出现,所以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时期的皮疹,黏膜处也可发疹,如口腔、咽部、眼结膜等。
三、诊断方面
1.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如特征性的风团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表现。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清学等检查,协助寻找可能的病因。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但主要还是依靠典型的皮疹表现来诊断。
2.水痘: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水痘患者)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皮疹的特征性表现(向心性分布、不同时期皮疹同时存在等)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疱疹液进行病毒分离等,但一般根据典型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面
1.荨麻疹: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合适剂量。同时要避免接触可疑的过敏原等。
2.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患者需隔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特殊人群,更要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五、预防方面
1.荨麻疹: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避免食用该食物;注意环境卫生,减少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过敏的可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注意周围环境的清洁。
2.水痘:预防主要是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尤其是密切接触水痘患者的儿童,可在接触后及时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同时,水痘患者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对于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要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