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药物性肾损伤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肾小管损伤相关的少尿或无尿、肾小管性蛋白尿、肾性糖尿;肾小球损伤相关的蛋白尿、血尿;肾间质损伤相关的腰痛、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还有全身表现的过敏反应相关表现及乏力、食欲不振等其他全身症状。
一、肾小管损伤相关表现
1.急性肾小管坏死
少尿或无尿: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这是因为药物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同时肾小管管腔被脱落的上皮细胞、管型等阻塞,影响尿液的正常生成。例如某些肾毒性抗生素使用后,可能引发肾小管急性坏死,进而导致尿量改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药物性肾损伤时尿量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要密切监测尿量变化。
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出现小分子蛋白质,如β-微球蛋白等。这是因为肾小管受损后对小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使得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增多。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检测结果解读可能略有差异,但本质都是肾小管损伤导致的蛋白质重吸收异常。
2.肾性糖尿:血糖正常,但尿中出现葡萄糖。这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得葡萄糖从尿中排出。例如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使用后,可能损伤肾小管,引起肾性糖尿。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肾脏功能有所减退,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出现肾性糖尿,需要特别关注其血糖及尿糖情况。
二、肾小球损伤相关表现
1.蛋白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从少量到大量不等。肾小球损伤后,其滤过屏障功能受损,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等可漏出到尿液中。某些化疗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蛋白尿。对于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妊娠等,肾脏负担加重,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出现肾小球损伤相关的蛋白尿,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理状态进行评估。
2.血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肾小球损伤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可通过损伤的滤过膜进入尿液。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性肾小球损伤,引起血尿。在儿童中,血尿的发现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且肾脏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为药物性肾损伤导致的血尿。
三、肾间质损伤相关表现
1.腰痛:肾间质损伤时,患者可出现腰部胀痛等不适。这是因为肾间质水肿等病变刺激肾脏包膜,引起腰部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腰痛的感受和表述可能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指标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肾间质损伤。
2.肾功能异常
血肌酐升高: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药物性肾损伤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肌酐清除率下降,导致血肌酐水平升高。例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血肌酐逐渐升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血肌酐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肌酐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血肌酐是否异常。
尿素氮升高:尿素氮也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之一,药物性肾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尿素氮的排出减少,血中尿素氮水平升高。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出现尿素氮升高的情况,因为其肾脏基础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药物的肾毒性更容易诱发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四、全身表现
1.过敏反应相关表现:部分药物性肾损伤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发热等。这是因为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引发免疫反应。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出现的药物热、皮疹等过敏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肾损伤。在过敏体质的人群中,使用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肾损伤的过敏相关表现,需要在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其他全身症状:严重的药物性肾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由于肾功能受损,机体代谢废物排出障碍,内环境紊乱,从而引起全身一系列不适表现。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全身症状时更应警惕药物性肾损伤的可能,需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