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包括肾前性(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肾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肾后性(尿路梗阻);分类可根据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肾前性多因肾灌注不足且纠正后肾功能可恢复,肾性由肾实质病变致恢复较难,肾后性因尿路梗阻解除后大多可恢复,少尿型尿量少病情重,非少尿型尿量大于400ml但肾功能持续恶化。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一)肾前性因素
1.血容量不足
多种情况可导致血容量不足从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例如大量呕吐、腹泻会使体液丢失,烧伤导致大量体液渗出,这些情况都会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其生理功能衰退,对血容量变化的代偿能力较弱,更容易因血容量不足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而长期节食、营养不良的人群,本身基础血容量相对较低,也增加了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2.心输出量减少
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会使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进而导致肾脏灌注减少。对于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心脏病变,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输出量急剧下降,更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一些大手术等应激情况可能诱发心功能不全,从而影响肾脏灌注。
(二)肾性因素
1.肾小球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导致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病变。其发病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若病情较重,也可能较快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肾小球囊内大量新月体形成,严重影响肾小球滤过,短时间内可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
2.肾小管病变
缺血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如严重低血压、休克等导致肾脏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出现变性、坏死。在老年人中,本身肾脏储备功能下降,缺血时更易发生肾小管病变。肾毒性物质也可引起肾小管病变,例如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如汞、铅)、生物毒素(如蛇毒)等,这些肾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于长期服用可能具有肾毒性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其发生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三)肾后性因素
1.尿路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均可导致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尿路结石可阻塞输尿管、肾盂等部位,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可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起双侧肾盂积水,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也可能出现尿路梗阻情况,从而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1.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主要是由于肾灌注不足引起,如上述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等原因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脏本身的结构尚未发生明显损害,在纠正肾灌注不足后,肾功能可恢复。
2.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由于肾脏本身的实质病变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等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其病理改变较为复杂,如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小管病变等,这种类型的肾功能恢复相对困难,且病情变化较快。
3.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梗阻以上部位尿液潴留,压力升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功能。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大多可恢复,但如果梗阻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肾实质损害,影响预后。
(二)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分类
1.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上表现为尿量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甚至无尿。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肾性和肾后性病因中较为常见,其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24小时尿量大于400ml,但肾小球滤过率仍明显降低,肾功能持续恶化。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相对少尿型病情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关注其肾功能的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病程中逐渐发展为少尿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