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控制大便失禁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应对措施包括:先了解原因,如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因素(肠道、神经、全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接着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水分,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适度运动;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和生物反馈治疗;使用辅助用品,如成人纸尿裤、肛门塞;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及药物调整;特殊人群需注意,患有多种慢性病要综合考虑,认知障碍老人需更多关怀照顾,行动不便老人需更多帮助并配备辅助设施。
一、了解大便失禁原因
1.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力量减弱,神经感知功能也会下降,对粪便的控制能力变差。
2.疾病因素: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直肠脱垂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影响神经对排便的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引发神经病变,导致排便控制异常。
3.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如缓泻剂、抗抑郁药、镇静剂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和排便控制。
二、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柔软且有规律。但对于一些患有肠道疾病、消化功能差的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同时,要控制水分摄入,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但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生冷食物、酒精等。
2.规律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去厕所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训练肠道的排便反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使用坐便椅等辅助设备。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腹部和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排便控制能力。但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安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三、进行盆底肌训练
1.凯格尔运动:指导老年人收缩肛门和会阴肌肉,持续收缩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这种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排便控制。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引起腹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紧张。
2.生物反馈治疗:在医院由专业医生指导,利用仪器监测盆底肌肉的活动,并将肌肉活动信息反馈给患者,让患者了解自己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进行训练。
四、使用辅助用品
1.成人纸尿裤:选择合适尺寸和质量的成人纸尿裤,及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尿布疹等皮肤问题。对于皮肤敏感的老年人,可选择具有防过敏功能的纸尿裤。
2.肛门塞:在医生的指导下,对于一些大便失禁情况较轻的老年人,可以使用肛门塞来暂时控制大便。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五、治疗基础疾病
1.针对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可使用抗炎药物治疗;肠道感染需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3.药物调整:如果大便失禁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控制大便失禁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的情况,避免治疗措施相互冲突。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在进行饮食调整时,要兼顾血糖的控制;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心率变化。
2.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对于老年痴呆症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家人和护理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提醒排便;在使用辅助用品时,要耐心向他们解释和示范,确保正确使用。
3.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在进行运动训练和排便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可以为他们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方便他们行动;对于不能自行前往厕所的老年人,可使用移动马桶等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