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钾血症病因
钾代谢异常可由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及分布异常引起。钾摄入不足见于正常饮食特殊情况、特殊疾病相关;丢失过多包括胃肠道(腹泻、呕吐)、肾脏(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皮肤(大量出汗)丢失;分布异常与碱中毒(呼吸性、代谢性)、周期性瘫痪、胰岛素使用等有关。
一、钾摄入不足
(一)正常饮食情况
正常均衡饮食一般能满足人体对钾的需求,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会导致钾摄入不足,比如长期禁食、少食,某些患者因病情需要长时间不能经口摄入食物且又未通过静脉补充足够的钾,就会使钾的摄入明显减少。老年人若因牙齿咀嚼问题、食欲减退等原因导致饮食中含钾食物摄入过少,也易出现钾摄入不足的情况;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引发钾摄入不足。
(二)特殊疾病相关
患有某些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机体代谢处于高消耗状态,对各种营养物质包括钾的需求增加,但由于疾病导致食欲下降等因素,会造成钾摄入不足;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吸收不良的患者,例如长期慢性腹泻的患者,食物中的钾在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引起钾摄入相对不足。
二、钾丢失过多
(一)胃肠道丢失
1.腹泻: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严重腹泻,大量的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若腹泻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钾从胃肠道大量丢失。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感染等因素引起腹泻时,更容易出现钾丢失过多进而引发低钾血症,而且儿童腹泻导致的钾丢失若不能及时补充,对其生长发育等影响较大。
2.呕吐:频繁呕吐会使钾随胃液丢失,例如幽门梗阻患者,长期频繁呕吐,大量钾离子随着胃液排出体外,容易导致低钾血症。老年人若存在胃肠道疾病导致频繁呕吐,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低钾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二)肾脏丢失
1.利尿剂使用: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髓袢利尿剂等,会促进肾脏排钾增加。长期使用这类利尿剂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充钾,就容易发生低钾血症。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氢氯噻嗪等噻嗪类利尿剂,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有所减退,对利尿剂引起钾丢失的敏感性增加,使用利尿剂时更应谨慎评估钾的状况。
2.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会导致钾丢失增多,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影响了钾的重吸收,使钾大量从尿液排出;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脏滤过功能恢复,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也会出现钾排出增多的情况。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低钾血症的风险增加,需要根据病情调整钾的摄入和补充。
(三)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时也会丢失一定量的钾,不过一般情况下出汗导致的钾丢失相对较少,但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的人,如运动员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训练,汗液中钾的丢失可能会增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钾,也可能引起低钾血症。对于儿童来说,在炎热天气活动后出汗较多,若未及时补充含钾的液体,也容易发生低钾情况。
三、钾分布异常
(一)碱中毒相关
1.呼吸性碱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度通气,如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导致呼吸加快,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此时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为维持细胞内外的电中性,细胞外的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导致血钾降低。例如高热患者体温过高时,呼吸频率加快,可能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相关的低钾情况。
2.代谢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导致大量胃酸丢失,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氢离子减少,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长期使用利尿剂后,也可能因机体电解质紊乱引发代谢性碱中毒,进而导致钾分布异常。老年人若存在频繁呕吐等情况引发代谢性碱中毒,更要关注钾的分布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二)其他情况
1.周期性瘫痪:家族性周期性瘫痪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作时钾离子由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导致血钾降低,出现肌无力等症状。该病在青少年男性中相对多见,发作时需要及时处理以纠正低钾状态。
2.胰岛素使用: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也会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如果剂量过大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钾降低。例如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若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当,容易出现钾分布异常引起的低钾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