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区别是什么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由自身免疫等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起病急、症状明显易并发酮症酸中毒,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是胰岛素抵抗伴分泌相对不足,起病隐匿、慢性并发症风险高,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用口服药,不佳或进展需胰岛素治疗,两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均有不同特点。
一、发病机制方面
1.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例如,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可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显著下降,多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相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人群在遭遇合适环境因素时更易发病,常见于青少年等人群,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2.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而胰岛β细胞起初会试图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代偿,但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化,环境因素方面主要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因素关系紧密,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如今由于肥胖等问题的年轻化,也有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性别上无明显严格的特定差异,但不同性别在发病相关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女性在产后等特殊阶段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方面
1.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常见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等症状,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病情较重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较为常见,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发病时血糖水平通常较高,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但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的发生风险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逐渐增多,性别差异不突出,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比如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1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血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C肽水平也降低,自身抗体检测常呈阳性,如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阳性率较高,在疾病早期就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分型。
2.2型糖尿病:早期血糖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升高,血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偏高,后期逐渐降低,C肽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水平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多为阴性,可通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来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方面
1.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控制血糖,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同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无法恢复,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在儿童患者中,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要注意儿童的营养需求等,避免因胰岛素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等问题。
2.2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多样,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锻炼(增加体力活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来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恢复正常;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可考虑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若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低血糖等风险,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需要特别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