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是什么意思
高血压肾病是长期高血压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肾小动脉硬化使肾实质缺血致RAAS激活及肾小球损伤致滤过膜等受损;早期有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进展期蛋白尿增多、肾功能减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尿液、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超声、肾活检);治疗需控制血压至目标范围(用ACEI/ARB等,注意监测)、肾脏保护(用相关药物、避免肾毒性药)及综合管理(控其他病、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一、高血压肾病的定义
高血压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等功能。
二、发病机制
1.肾小动脉硬化
长期高血压可促使肾小动脉发生硬化,包括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等。肾小动脉硬化会导致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缺血后,肾小球旁器分泌肾素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发展为高血压肾病,而肾小动脉硬化是其中重要的病理改变环节。
2.肾小球损伤
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会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漏出增加。同时,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缺血缺氧,会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肾脏的重吸收等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早期可能仅有轻度蛋白尿,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克以下,部分患者可伴有微量白蛋白尿。同时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高血压影响了肾小管的浓缩功能,患者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高血压对其的影响更易显现。
2.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可能逐渐增多,肾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高血压的其他靶器官损害表现,如心脏方面的左心室肥厚等。女性患者在同等高血压程度下,可能与男性患者在肾病进展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不过总体来说都会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肾功能逐步下降的趋势。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病情往往进展相对更快。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与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高度怀疑高血压肾病。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除了蛋白尿、血尿等情况外,还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肾功能检查:通过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情况。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害,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结构等,高血压肾病早期肾脏大小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
肾活检:必要时可进行肾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肾脏的病理改变,有助于确诊高血压肾病,并与其他肾脏疾病相鉴别。但肾活检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谨慎选择。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治疗高血压肾病的关键。一般建议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低于130mmHg,舒张压低于80mmHg。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尤其是血肌酐升高超过30%时需谨慎使用。对于老年患者,在降压过程中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2.肾脏保护
除了控制血压外,还可使用一些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或措施。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3.综合管理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要进行综合管理,控制好血糖等指标。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指导患者低盐饮食,一般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6克;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