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第四期
糖尿病肾病第四期属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显性白蛋白尿期,有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等特征,临床表现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相关检查指标有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血生化指标等,治疗要点包括控制血糖、血压、饮食治疗、血脂控制,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糖尿病肾病第四期的定义
糖尿病肾病第四期属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也称为显性白蛋白尿期。此期的特征是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升高,常规尿蛋白检测呈阳性,肾小球滤过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病理角度看,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进一步加重,系膜区扩张更明显,肾小球结节性硬化和弥漫性病变持续进展。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大于0.5g,尿中可出现泡沫且不易消散,这是因为尿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表面张力改变。
2.水肿:由于肾功能受损,蛋白质从尿中大量丢失,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同时水钠潴留,患者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3.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且血压往往较难控制,这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4.肾功能逐渐减退: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会不断恶化。
三、相关检查指标及意义
1.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第四期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白蛋白排泄率小于30mg/24h,第四期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之间,若持续处于此范围则提示显性白蛋白尿。
2.肾小球滤过率(eGFR):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第四期时eGFR开始下降,通过公式计算出的eGFR值可帮助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eGFR下降意味着肾脏排出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能力减弱。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反映了肾功能受损及蛋白质丢失的情况。
四、治疗要点
1.控制血糖: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如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选用[具体降糖药物1]、[具体降糖药物2]等,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因为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使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风险降低。
2.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研究显示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减少,肾功能进展速度减慢。
3.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6g,以减轻水肿和高血压,对于合并水肿的患者,还需限制水分摄入。
4.血脂控制:若存在血脂异常,需进行血脂调节,可使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血脂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肾病第四期患者肾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血钾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控制血压、血糖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避免治疗相互影响。
2.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肾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第四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在保证血糖、血压控制达标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需求,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和肾功能变化。
3.妊娠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肾病第四期患者情况较为特殊,需要在控制血糖、血压的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治疗药物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因为妊娠期用药需权衡对母亲和胎儿的利弊,可能需要在多学科(如产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协作下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