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应该如何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活动、饮食)、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发症防治(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衰竭防治)及病情监测与随访,一般治疗中水肿明显时卧床休息、调整蛋白质、盐分、热量摄入;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免疫抑制剂用于特定情况;并发症需针对性防治;病情需定期监测尿常规等指标并长期随访调整方案。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肾病综合征患儿在水肿明显时需卧床休息,这有助于减少机体消耗,降低肾脏负担,一般待水肿消退、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儿童来说,合理的休息安排能保障其身体的正常恢复进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休息时长和活动强度需综合考量,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卧床休息时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过渡到适度活动。
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这对儿童的身体恢复和整体健康维持都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好转。
2.饮食:
蛋白质摄入:一般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鱼类等,因为肾病综合征患儿从尿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适当补充优质蛋白有助于维持机体的营养需求。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不同年龄儿童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需要依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精准把控蛋白质的摄入量。
盐分摄入:水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盐的摄入量小于3克,避免加重水肿。儿童对口味的偏好可能影响盐分摄入的控制,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同时要注意隐性盐分的摄入,如一些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较多盐分。
热量摄入: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维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可选择碳水化合物等作为主要热量来源,如米饭、面食等。不同年龄儿童的热量需求差异较大,要根据其年龄、活动量等进行合理安排。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一般采用中长程疗法。对于儿童来说,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问题,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严格遵循用药方案,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免疫抑制剂:
对于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或频繁复发的患儿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其获益与风险,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带来较多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性腺损害等,在儿童中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的影响,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并发症防治
1.感染防治:
肾病综合征患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要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损伤,减少感染机会。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儿,需及时明确感染病原体并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要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血栓栓塞防治:
肾病综合征患儿存在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等。对于有高凝倾向的患儿,可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等,但抗凝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急性肾衰竭防治:
当患儿出现少尿、无尿等情况时要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此时需要积极寻找诱因并去除,如纠正低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必要时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儿童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剂量,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病情监测与随访
1.尿常规等检查监测:
定期监测尿常规,观察尿蛋白的变化情况,一般每周可进行1-2次尿常规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同时还需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钠等,了解肾脏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检查频率和具体指标监测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要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2.随访:
患儿需要长期随访,一般每1-3个月随访一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随访时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指标与肾病治疗的相互影响,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长期管理方案,确保患儿在成长过程中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