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心肌炎是什么病
暴发性心肌炎是凶险的心血管急症,由病毒感染等致心肌急性炎症,起病急、进展快。病因有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早期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及心悸等,严重时现心源性休克等;可通过实验室、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心肺支持、抗病毒、免疫调节等;预后差、死亡率高,部分存活者可能留后遗症;可通过预防病毒感染和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病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都可能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等)最为常见,另外,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有一定可能。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类型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更多与肠道病毒等感染相关,而成年人也可能因其他常见病毒感染发病。
2.自身免疫因素:在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心肌组织,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促使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者在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肌肉酸痛、咽痛、腹泻等类似感冒的表现。随后可迅速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病情进展快的患者很快会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表现。例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等。
2.严重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患者意识丧失、猝死等严重后果。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可能在病毒感染后更易迅速出现循环衰竭等严重表现,而成年人可能在早期的心脏相关症状上更为明显。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升高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另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也可能升高,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辅助判断心肌损伤的情况。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者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标本检测出病毒核酸,或者在恢复期血清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明确病因是病毒感染引起。
2.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等改变,对判断心肌受损及心律失常情况有重要价值。
3.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见心肌运动弥漫性减弱、心室壁增厚等改变,还可发现心脏射血分数降低等心功能受损的表现,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整体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2.心肺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如使用多巴胺等药物维持循环功能。
3.抗病毒治疗:在发病早期,若考虑病毒感染因素,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根据具体病毒类型等合理选择药物。
4.免疫调节治疗:针对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不当使用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五、预后情况
暴发性心肌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能存活下来,但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受损等后遗症,如心肌纤维化导致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相对来说可能在积极治疗后恢复情况相对好一些,但也存在一定风险,而成年人预后相对更差一些,尤其是出现严重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的患者预后更不佳。
六、预防措施
1.预防病毒感染: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感染患者。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儿童等人群,可通过接种相关病毒疫苗来预防,如肠道病毒相关疫苗等,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风险。
2.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抵御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不同年龄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适的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例如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作息,成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