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长期卧床长了褥疮怎么办
老人长期卧床长褥疮需从多方面综合护理,通过视诊评估褥疮分期,采取每1-2小时翻身等体位变换、温水清洁皮肤等皮肤护理、保证蛋白质等摄入的营养支持、依分期进行创面处理,高龄老人和伴有基础疾病老人有特殊注意事项,以促进褥疮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褥疮的评估与分期
1.评估方法:通过视诊观察褥疮的部位、大小、深度、创面情况等,同时了解老人的全身状况,包括营养状态、活动能力、有无感染等。对于长期卧床老人,要定期检查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肘部等。
2.分期情况
Ⅰ期:局部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此阶段皮肤的完整性未被破坏,但血液循环已受到影响,若能及时干预,可阻止褥疮进一步发展。
Ⅱ期: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表现为浅表的开放性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坏死组织。
Ⅲ期: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尚未暴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但深度不超过筋膜。
Ⅳ期:全层皮肤缺损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创面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常伴有感染。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体位变换
频率:每1-2小时为老人翻身一次,对于皮肤已经出现红斑的老人,更要增加翻身频率,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
体位选择:可采用多种体位交替,如仰卧位、侧卧位(左右侧交替)等。侧卧时可在两腿之间放置软枕,使髋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减轻身体压力对局部的影响。对于骶尾部有褥疮的老人,可采用30°侧卧位,避免直接压迫骶尾部。
2.皮肤护理
清洁:使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洁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皮肤干燥。对于多汗的老人,要及时擦拭汗液,防止汗液刺激皮肤。
保护:在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可使用气垫圈、减压泡沫垫等减压产品。气垫圈要注意定期调整位置,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减压泡沫垫要保持清洁,定期更换。
三、营养支持
1.营养需求:长期卧床的老人由于活动减少,代谢率降低,但褥疮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应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一般建议老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0-1.5g/kg体重。热量摄入要满足老人的基础代谢需求,可根据老人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进行调整。
2.饮食调整:鼓励老人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对于吞咽困难或食欲不佳的老人,可根据情况给予鼻饲营养支持,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四、创面处理
1.Ⅰ期褥疮处理:主要是解除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可使用红花油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轻轻按摩红斑部位,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加重皮肤损伤。同时加强翻身等护理措施,防止红斑进一步发展。
2.Ⅱ期褥疮处理:对于浅表的开放性溃疡,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用无菌的水胶体敷料或薄膜敷料覆盖创面,保持创面湿润,促进创面愈合。要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创面变化。
3.Ⅲ期和Ⅳ期褥疮处理:此类褥疮创面往往伴有坏死组织和感染风险,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首先要清除坏死组织,可采用清创术,如使用清创胶、清创剪等方法。然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对于伴有感染的创面,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创面培养结果等情况决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老人:高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皮肤更加脆弱,修复能力下降。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致,翻身时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皮肤弹性差等原因造成皮肤损伤。营养支持方面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吸收性,可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的摄入。
2.伴有基础疾病老人:如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褥疮的愈合,因此要积极控制血糖。在护理创面时要更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加重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翻身等操作要避免引起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较大波动,操作前要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老人长期卧床长了褥疮需要从体位变换、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等多方面综合进行护理,同时要根据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以促进褥疮的愈合,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