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诊断标准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症状表现、相关伴随症状、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观察一般状况和腹部检查;辅助检查有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食管动力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等;诊断标准基于症状、胃镜及综合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诊断需考虑其特点。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详细询问患者反流相关症状,如是否有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症状,烧心和反流通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在夜间入睡时发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可能表现为呕吐、拒食、喂养困难等,婴儿还可能出现体重不增等情况;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仔细甄别。同时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
2.相关伴随症状:有无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类似心绞痛)、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提示可能存在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食管外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也有特点,儿童可能因反流刺激呼吸道导致反复咳嗽、喘息等,老年患者食管外症状可能被其他基础疾病掩盖。
3.相关病史:询问患者有无消化道疾病史,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有无胆道疾病史,因为胆道疾病可能影响胃肠动力;有无手术史,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史可能导致胃肠解剖结构改变,增加胃食管反流风险;了解患者用药史,是否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营养状况,对于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影响儿童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一般胃食管反流病本身无特异性生命体征改变,但若有并发症可能出现相应改变。
2.腹部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一般胃食管反流病腹部查体多无明显阳性体征,但若有并发症如食管穿孔等可能出现腹膜炎体征;触摸肝脏、胆囊等有无异常增大等情况,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干扰。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能明确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如洛杉矶分级等),还可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食管息肉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胃镜检查需在严格麻醉评估后进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保证检查安全;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
2.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检查方法。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能明确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其结果对于判断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儿童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时需注意电极固定等问题以保证监测准确性;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影响监测的配合度,需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3.食管阻抗监测:可同时监测食管内压力和反流情况,能区分液体反流、气体反流或混合反流,对于诊断非酸性反流等有重要价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中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4.食管动力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食管动力情况,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食管动力异常导致的胃食管反流,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有帮助。
5.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可观察食管黏膜形态、食管蠕动情况及有无钡剂反流等,但敏感性较胃镜低,主要用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对于轻度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价值有限。
四、诊断标准
1.基于症状的诊断:有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临床初步考虑胃食管反流病,但需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儿童出现反复呕吐、拒食等症状,结合其他检查也可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2.基于胃镜的诊断:胃镜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可确诊胃食管反流病,但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也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3.综合诊断:结合病史、症状、胃镜及相关功能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有典型症状,同时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提示有酸反流等情况,可明确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其年龄相关特点,儿童需更多关注生长发育及症状的特殊性,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及各系统功能对诊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