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什么原因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微小病变型肾病(与免疫调节异常致滤过膜屏障受损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部分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男性相对多见的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与补体系统异常激活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膜性肾病(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致基底膜受损);继发性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过敏性紫癜可导致)、药物及中毒因素(某些药物和中毒可损伤肾脏致肾病综合征)。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患儿体内存在某些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相对更容易出现这种免疫调节的紊乱情况,从而引发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可为原发性,其发病原因部分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引起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系膜基质的增多,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如长期的感染等可能会诱发免疫反应的异常,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与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患者体内存在补体成分的遗传缺陷或获得性异常,导致补体旁路途径或经典途径持续活化,引起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和系膜细胞的增生。该类型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一些,患有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情况可能会促使病情发作。
(四)膜性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机制主要是自身抗体与肾小球上皮细胞下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自身抗体攻击自身肾小球的情况,从而引发膜性肾病综合征。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在感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肾病综合征。成人也可能因链球菌感染等细菌感染诱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长期处于细菌感染环境或有反复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病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乙肝病毒感染引发该情况,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或密切接触乙肝病毒的人群需警惕。
3.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血吸虫等感染,寄生虫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或虫体本身可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引起肾病综合征。生活在寄生虫流行地区或有寄生虫感染史的人群易受影响。
(二)系统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肾小球。免疫系统紊乱是关键,女性由于生理特点,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更容易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肾病综合征。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可出现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因。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风险与血糖控制情况、病程长短等有关,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更易出现糖尿病肾病。
3.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是一种小血管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炎,累及肾小球时可导致肾病综合征。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
(三)药物及中毒因素
1.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肾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长期或不当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或直接损伤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结构。不同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有药物过敏史或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肾脏情况。
2.中毒:如蜂毒、蛇毒等中毒,毒素进入人体后可损伤肾脏组织,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肾病综合征。接触有毒物质环境的人群,如从事相关职业或在有毒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易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