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组织血液供应阻断的病理临床状态,发病机制多由血栓引起(主要源于下肢深静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呼吸急促等体征,危险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溶栓、手术等治疗原则,预防可通过高危人群早期活动、药物、机械等方式进行。
一、发病机制
通常是由血栓引起,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当人体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在某些诱因下,如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创伤、手术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造成肺动脉栓塞。此外,脂肪栓、羊水栓、空气栓等也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但相对少见。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不同,轻者仅感气短,重者可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胸痛: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多由于栓子累及胸膜;心绞痛样疼痛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氧所致。
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少见。
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这些表现,与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有关。
2.体征
呼吸急促:是常见体征,呼吸频率可增快至20次/分以上。
发绀:可出现口唇、甲床发绀等表现。
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细湿啰音,偶可闻及血管杂音:这与肺部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受影响有关。
心动过速:多数患者有心率加快,可达到100次/分以上。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越高;女性在妊娠期、产褥期等特殊时期风险相对增加,可能与女性生理周期、妊娠等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
2.生活方式
长期卧床:如骨折后长期卧床、大手术后卧床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也是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3.病史
静脉血栓病史:有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心肺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心肺疾病的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心肺功能受损影响血液循环等有关。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诊断肺动脉栓塞有一定帮助,若其水平低于500μg/L,对排除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价值,但D-二聚体升高也可见于很多其他情况,如炎症、创伤、手术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等,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明确栓塞的部位、范围等。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筛选方法,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增加,呈不匹配改变。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及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有重要价值,若发现右心血栓等表现,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2.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若出现休克等循环衰竭表现,需进行相应的循环支持治疗,如补充血容量等。
3.抗凝治疗:是肺动脉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抗凝治疗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血栓形成。
4.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肺动脉血流。但溶栓治疗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5.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但手术风险较高。
六、预防措施
1.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患者、大手术后患者等,应鼓励早期活动,如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运动、早期下床活动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2.药物预防:对于有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机械预防:可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