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区别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由斑块破裂等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超20-30分钟引发,疼痛更剧烈、持续久,休息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为危险因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等,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供血不足引发,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等与心肌梗死不同,发作时心电图有相应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一般正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为危险因素,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2.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不能相应扩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长,多超过30分钟,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范围更广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等,部分患者疼痛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痛等。
心绞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等。
2.伴随症状
心肌梗死: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全身症状,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严重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心绞痛:一般无全身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发作时可能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皮肤冷或出汗等表现,但相对较轻。
三、心电图表现
1.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为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且动态演变有一定规律,如起病数小时内可无异常或出现T波高尖,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数日后ST段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倒置加深等。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心电图在静息时也可正常。
四、实验室检查
1.心肌梗死: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如肌钙蛋白(cTn)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11-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10-14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等。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坏死。
2.心绞痛:一般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发作时可出现一过性心肌缺血相关的ST-T改变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影响
1.年龄与性别:心肌梗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心绞痛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年龄增长、男性性别是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男性体内性激素等因素影响有关。
2.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病风险。例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供血。
3.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壁,促使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可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心绞痛需特别谨慎,因为妊娠期间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诊断和治疗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更加密切观察和及时诊断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