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注意哪些问题
心肌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与活动,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要营养均衡,控制盐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要密切观察症状和定期复查;还需预防感染,包括预防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感染。
一、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
发病后的前1-3个月内,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这是因为心肌炎发作时,心脏的心肌细胞处于受损状态,过多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心肌的修复。例如,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急性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心肌修复情况明显优于未严格卧床休息的患者。儿童患者在急性期更需严格遵循卧床休息的要求,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过度活动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对于成年人,卧床休息期间可进行轻度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四肢等,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但要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和坐立等活动。
2.恢复期:
随着病情逐渐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从床边活动开始,如在床边静坐、缓慢行走等,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引起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为准。然后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可每周逐渐增加活动量10%左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恢复期增加活动量时更要谨慎,要根据自身的耐受力来调整,比如可以先从短时间的慢走开始,逐渐过渡到散步等活动。
二、饮食注意
1.营养均衡:
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心肌修复的重要原料,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例如,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心脏健康。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坚果等富含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保证营养的充分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心肌修复。
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的摄入量应少于5克。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心肌炎患者的病情控制。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心肌炎患者,更要严格限制盐的摄入。
2.避免刺激性食物:
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饮料等。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且易导致血脂升高,不利于心脏健康;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等成分,可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对心肌炎患者不利。
三、病情监测
1.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是否有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如果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例如,若患者原本仅有心悸症状,突然出现胸痛且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病情恶化。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如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关注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判断。正常心率成人一般为60-100次/分钟,儿童心率相对较快。如果发现心率过快(成人超过100次/分钟,儿童超过相应年龄段正常心率范围)或过慢(成人低于60次/分钟),或出现心律不齐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2.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心电图可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心肌酶谱能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等指标对心肌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在发病后的1-2周内需要频繁复查,之后根据病情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复查时要更加关注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感染
1.呼吸道感染预防:
在季节交替、流感高发等时期,要注意保暖,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会诱发心肌炎或导致病情复发。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容易侵犯心肌,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和老年人是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更要加强防护。儿童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式预防流感,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
2.其他感染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肠道感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也可能与心肌炎的发生有关,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心肌炎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肌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