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心脏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先天性、风湿性等病因,对妊娠和分娩有不良影响,诊断需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预防与管理包括孕前咨询、孕期管理和分娩期管理,需各方共同关注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一、病因分类
1.先天性心脏病
约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35%-50%,是由于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在妊娠过程中,随着子宫增大、血容量增加等变化,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例如,房间隔缺损患者,妊娠时心排血量增加,右心房压力升高,可能导致右向左分流加重,进而影响心肺功能。
2.风湿性心脏病
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患者,约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20%-40%。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病变,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妊娠时,心率加快、血容量增加等因素会使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肺淤血加重,引发呼吸困难等症状。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关。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脏病。据相关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此类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损伤、心肌损害等有关。
4.围生期心肌病
发生在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心肌组织学检查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
二、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
1.对妊娠的影响
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代偿良好的孕妇,妊娠经过可接近正常,但仍需密切监测。而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较差的孕妇,容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甚至死胎等情况。例如,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孕妇,流产发生率可高达15%-20%。这是因为妊娠时血容量增加、心率加快等,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对于心功能储备不足的心脏来说,难以承受这种负荷变化。
2.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期是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包括子宫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体循环、胎儿娩出后子宫血窦内血液突然进入体循环等。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分娩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每收缩一次,约有300-500ml血液被挤入体循环,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第二产程时,孕妇需用力屏气,腹压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第三产程后,胎儿胎盘娩出,子宫突然缩小,大量血液回流至体循环,同时腹压骤减,内脏血管扩张,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孕妇既往心脏病史,包括心脏病的类型、发病时间、治疗情况等。例如,询问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史,风湿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史等。
2.症状与体征
症状方面,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乏力等。体征上,可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例如,听诊时可听到心脏病理性杂音,如收缩期杂音或舒张期杂音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如测定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室射血分数等,对于评估心功能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二尖瓣狭窄的瓣口面积等。
四、预防与管理
1.孕前咨询
对于有心脏病史的育龄女性,孕前应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心功能分级、心脏病变类型等。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的患者,一般不宜妊娠,若已妊娠应在早期终止。例如,心功能Ⅲ级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极高,从孕妇健康角度考虑不建议继续妊娠。
2.孕期管理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情况。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控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和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心力衰竭倾向的孕妇,可适当限制体力活动。
3.分娩期管理
根据孕妇的心功能情况、产科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心功能Ⅰ-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的孕妇,可考虑阴道分娩,但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妇用力。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胎儿偏大、胎位异常等情况,多需行剖宫产术。产后要注意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防止产后出血加重心脏负担,同时继续监测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况,需要孕妇、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关注,通过孕前、孕期及分娩期的综合管理,尽可能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