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并发症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有多种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且严重的,因二尖瓣狭窄致肺淤血、肺动脉高压等引发,老年和女性患者易发生,过度劳累等可诱发,应对措施有休息、用药等;心房颤动较常见,由二尖瓣狭窄使左心房异常导致,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发生风险,治疗有药物转复等;血栓栓塞多与心房颤动有关,可致脑等部位栓塞,老年、孕期女性等风险高,靠抗凝等预防;肺部感染常见,因肺淤血使肺部抵抗力下降,老人、特殊时期女性易发生,治疗需选抗生素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严重,二尖瓣狭窄使病原体易附着繁殖,儿童、青年及手术女性等易发生,治疗用抗生素,必要时手术。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二尖瓣狭窄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造成肺淤血。长期肺淤血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引起右心衰竭。当病情进展,左心房失代偿时,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升高,可导致肺循环压力急剧升高,引发急性肺水肿,这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表现。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且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在围绝经期后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感染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心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休息、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等。
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也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尖瓣狭窄使左心房扩大和心房壁纤维化,导致心房肌电活动紊乱,容易引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年龄上,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后,更容易出现栓塞等并发症。女性患者可能由于生理特点,在心房颤动时症状可能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有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更大。治疗上可采用药物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抗凝治疗等。
三、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多与心房颤动有关。当心房颤动发生时,心房内血流缓慢、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导致栓塞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其他部位如四肢、肾脏、肠系膜等也可能发生栓塞。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更高。女性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若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性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等会导致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有血液系统疾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更容易形成血栓。预防血栓栓塞主要依靠抗凝治疗,对于有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四、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较为常见。二尖瓣狭窄导致肺淤血,使得肺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引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也易发生肺部感染。生活方式方面,居住环境通风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史的患者,肺部基础状况较差,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严重。二尖瓣狭窄时,心脏内血流状态改变,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在心脏内膜上附着、繁殖,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贫血、心脏杂音改变等症状。儿童和青年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或免疫力相对较强,在有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情况下,细菌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女性在进行牙科手术、妇科手术等操作时,若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会增加感染机会。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病史的患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更高。治疗主要是使用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