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肾小球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感染、免疫等,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治疗以休息对症及延缓肾衰等为主;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女性因生理结构更易发病,表现为发热、尿路刺激等,治疗以抗感染及处理梗阻等为主,两者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肾炎:是肾小球部位发生的炎症性疾病,肾小球是肾脏过滤血液的重要结构,肾炎主要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多种类型。
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肾盂是肾脏收集尿液的部位,肾盂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二、病因差异
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引发炎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最初可能没有明显的感染诱因,但存在自身免疫紊乱等情况逐渐损伤肾小球。不同年龄人群发病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而中老年慢性肾炎可能与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等多因素相关。
肾盂肾炎: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结构特点,更易发生肾盂肾炎,性生活、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尿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女性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对于男性,尿路梗阻等因素相对更易成为诱发肾盂肾炎的原因,不同年龄男性若存在尿路结构异常或梗阻情况,发病风险会升高。
三、临床表现不同
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较急,患者常出现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高血压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腰痛等症状,儿童患者有时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等情况。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病情进展缓慢,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轻重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骤,常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同时可伴有腰痛、肾区叩击痛等,体温可高达38℃以上,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慢性肾盂肾炎:症状相对不太典型,可表现为间歇性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也可能伴有乏力、低热、腰酸等,病情迁延不愈者可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肾炎:
尿液检查: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蛋白尿、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血尿)、管型尿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液检查同样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程度可轻可重,血尿也可持续存在。
肾功能检查: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变化可能出现一过性肾功能异常;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减退表现。
肾盂肾炎:
尿液检查:急性肾盂肾炎可见白细胞尿、脓尿,尿中可出现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培养常为阳性;慢性肾盂肾炎尿液检查可有少量蛋白尿、白细胞尿等,尿细菌培养也可能有阳性结果,但不如急性时典型。
肾功能检查:急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多无明显异常;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可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减退表现。
五、治疗原则区别
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如有感染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一般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等,多数患者可治愈。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等,主要包括控制血压(常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减少蛋白尿、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避免劳累、感染、肾毒性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用药更要谨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
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疗程需10-14天,同时要注意多饮水,促进尿液排出,冲刷尿路,女性患者在治疗后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复发;男性患者若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要同时处理梗阻因素。
慢性肾盂肾炎:在急性发作时按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原则进行抗感染等治疗,缓解期要注意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如存在尿路结石等梗阻情况要及时处理,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及基础疾病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