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治疗原则有哪些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并发症防治。一般治疗涵盖休息活动与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有利尿消肿及减少尿蛋白;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发症防治需注意感染、血栓栓塞及急性肾损伤的防范,各年龄段患者治疗时均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需适当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但也应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成年患者则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一般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
2.饮食:
蛋白质摄入:应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丢失,机体处于低蛋白血症状态,需要补充蛋白质来维持机体营养,但要注意避免过多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蛋白质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成年患者也要结合自身肾功能等情况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钠盐摄入:水肿明显时需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g。这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患者,过多钠盐摄入会加重水肿,影响病情恢复。
脂肪摄入:宜给予低脂饮食,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过多脂肪摄入会进一步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二、对症治疗
1.利尿消肿:可选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袢利尿剂(呋塞米等)等。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利尿剂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尿量、体重等变化,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老年患者也要注意利尿剂可能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定期检查电解质。
2.减少尿蛋白: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除了可以降低血压外,还能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漏出。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要警惕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评估肾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也要关注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的用药风险。
三、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尿蛋白。起始剂量要足够,一般足量泼尼松治疗8-12周后逐渐减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满月脸、水牛背等。儿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2.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等,适用于激素依赖型、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患者。细胞毒药物可以协同激素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有骨髓抑制、肝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细胞毒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3.其他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也可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他克莫司和环孢素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使用这些药物时同样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儿童和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四、并发症防治
1.感染防治: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丢失,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等。一旦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选用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发生感染,要加强护理;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较弱,发生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及时就医并积极治疗。
2.血栓、栓塞并发症防治: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可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但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非常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老年患者也要注意出血风险,定期检查凝血指标。
3.急性肾损伤防治:当出现急性肾损伤时,要积极寻找诱因并去除,如纠正低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必要时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时预后相对较差,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