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心肌桥是怎么回事
心脏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发病与胚胎发育中冠状动脉生长不均衡有关,有无症状和有症状型(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诊断,治疗有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手术(心肌桥松解术),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有病史等)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心脏心肌桥的定义
心脏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行走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如果某一段冠状动脉被心肌覆盖,这束心肌纤维就被称为心肌桥,覆盖冠状动脉的心肌称为心肌桥,而被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
二、心脏心肌桥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的生长不均衡有关。在胚胎发育的第7-9周,心肌逐渐包绕原始冠状动脉,若心肌包绕过程异常,就可能形成心肌桥。
三、心脏心肌桥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心肌桥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尸体解剖或冠状动脉造影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较小,不足以引起心肌缺血等相关表现。
2.有症状型
心绞痛:是心肌桥较为常见的症状。当心肌收缩时,心肌桥压迫其下方的壁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引起心绞痛。疼痛多发生在劳累、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疼痛性质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可呈压榨性、闷痛等,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
心律失常: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慌等不适。
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流急剧减少,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胸闷等症状,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等改变。
四、心脏心肌桥的诊断方法
1.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舒张期恢复正常的“挤奶征”,即收缩期血管腔变窄,像被挤奶一样,舒张期血管腔恢复正常。
2.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心肌桥处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和血流情况,清楚显示心肌桥的厚度、范围以及对冠状动脉管腔的压迫程度。
3.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可以无创地显示心肌桥的存在及其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对于心肌桥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帮助,但准确性相对冠状动脉造影稍低。
五、心脏心肌桥的治疗
1.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收缩期对冠状动脉的压迫,从而缓解心绞痛等症状。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等。对于有心肌桥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心绞痛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症状,但需注意监测心率等指标。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可抑制心肌收缩,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对于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2.手术治疗
心肌桥松解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心肌桥松解术。通过手术切断心肌桥,解除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改善心肌供血。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不同人群心脏心肌桥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心肌桥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疑似心肌桥相关症状,如胸痛、心悸等,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
2.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心肌桥可能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情况,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风险。
3.女性人群:女性心肌桥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需关注激素变化对心肌桥相关症状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心肌桥患者,需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酗酒可能影响心脏功能,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肌桥相关症状,应劝导患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辅助治疗,改善预后。
5.有病史人群:对于已有冠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病史的心肌桥患者,在治疗心肌桥时要考虑原有病史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要注意其对原有冠心病病情的影响,需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