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什么意思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致心律失常,分Ⅰ型(文氏型或莫氏Ⅰ型)和Ⅱ型(莫氏Ⅱ型),前者预后较好,后者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病理性包括心脏本身疾病、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之分;诊断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无症状轻Ⅰ型定期随访,Ⅱ型及有症状Ⅰ型且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等情况可能需安装起搏器,儿童情况需特殊评估。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及特点
Ⅰ型(文氏型或莫氏Ⅰ型):心电图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其特点是心室脱漏前的PR间期进行性延长,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2、4:3等。这种类型通常预后较好,多为功能性或继发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对于儿童,如果是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Ⅰ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密切观察感染控制情况,随着感染的好转,传导阻滞可能改善。
Ⅱ型(莫氏Ⅱ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房室传导比例常为2:1、3:1等。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更容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相对较差。它常提示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有病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儿童中,若出现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高度警惕心脏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病变,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能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比如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在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出现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但一般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对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偶尔也可能因迷走神经功能不稳定出现生理性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判断。
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可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干扰电信号传导;心内膜炎可累及心脏传导组织,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儿童若患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更需警惕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心脏传导,长期或不当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引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儿童用药时,更要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导致心脏传导异常。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干扰心肌电活动,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紊乱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腹泻等导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发,成人可能因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导致电解质失衡。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部分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阻滞程度较轻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对于儿童,如果阻滞不影响心脏功能,可能没有特殊的不适表现,容易被忽视,需要通过定期体检心电图来发现。
有症状情况:当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程度较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头晕,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儿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活动耐力下降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如果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可出现阿-斯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危及生命。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依据。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观察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PR间期的变化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尽量配合,确保检查结果准确。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情况,对于判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有重要价值。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如电解质紊乱需纠正电解质,药物导致的则调整药物。对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积极治疗心肌炎,如使用营养心肌的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只需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有症状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若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或伴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儿童安装起搏器需充分评估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