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原因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高发、与免疫紊乱等有关且部分有遗传易感性)、非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感染等有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多种因素有关、膜性肾病儿童少见与免疫等有关);继发性包括感染相关(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致)、系统性疾病相关(过敏性紫癜好发学龄期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长女孩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其他因素相关(药物毒素、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致)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受损。儿童时期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高发年龄段,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可能与男孩自身免疫调节系统发育相对更不完善有关。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易感性,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生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仍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过可以明确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在有家族史的儿童中需更加密切关注肾脏健康状况。
(二)非微小病变型肾病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儿童发病时,感染因素较为常见,如链球菌感染等,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其发病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应答反应强度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感染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更易诱发该类型肾病。
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遗传因素方面,部分患儿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免疫因素上,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异常激活参与发病过程;而儿童时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相对不稳定,也可能是诱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因素之一,对于有基础肾脏发育特点的儿童需格外留意相关症状。
3.膜性肾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儿童膜性肾病的发生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的免疫紊乱有关,不同年龄儿童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更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发病风险相对需要综合评估。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一)感染相关
1.细菌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损伤。在儿童群体中,若有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史或感染史,就存在发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风险,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接触病毒机会较多的儿童中更应警惕。
2.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可导致肾病综合征,儿童感染HIV后,病毒侵犯肾脏相关细胞,引起肾脏病变。不过儿童HIV感染相对少见,但一旦感染,肾脏受累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要关注有高危暴露史儿童的肾脏健康。
3.寄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儿童感染疟原虫后,疟原虫代谢产物等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在疟疾流行地区的儿童,若有疟原虫感染史,需排查是否出现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
(二)系统性疾病相关
1.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是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壁,引起炎症和损伤。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过敏原常见的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儿童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肾脏受累。
2.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年长儿童,女孩发病显著多于男孩,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包括肾脏。儿童时期发病与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如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肾病的发生。
(三)其他因素相关
1.药物和毒素:某些药物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可能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药物导致肾脏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药物诱发的免疫反应或直接对肾小管-间质的毒性作用有关。儿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尤其对于有过敏体质或基础肾脏功能相对较弱的儿童更要谨慎。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部分类型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相关蛋白缺失或功能异常引起,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期,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以发现相关的遗传突变,对于有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史的儿童,产前诊断等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