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损害,儿童高发,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细胞浸润有关,有肾脏及肾外表现,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多数预后较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理类型、临床症状、治疗情况等均影响预后。
一、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定义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累及肾脏时出现的肾脏损害。它是儿童时期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例如,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可检测到IgA等免疫球蛋白沉积于肾小球。
2.炎症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会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到肾脏组织,这些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进一步加重肾脏的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三、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部分可为肉眼血尿。血尿的出现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所致。
蛋白尿: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轻度蛋白尿时尿中蛋白含量较少,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达到肾病综合征水平的蛋白尿。
水肿: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多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的发生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以及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约1/3-1/2的患者可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与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相关。
2.肾外表现
皮肤紫癜:典型表现为双下肢伸侧对称性分布的紫癜,可伴有瘙痒,紫癜大小不等,初为紫红色,逐渐变为暗紫色、黄褐色,可融合成片,部分可伴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关节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非侵蚀性。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四、诊断依据
1.病史:有过敏性紫癜的病史,一般在过敏性紫癜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肾脏受累的表现。
2.临床表现:具有上述肾脏及肾外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受损表现。
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血清IgA升高,可伴有补体C3正常或轻度降低等情况。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等,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是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高发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由于儿童的肾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相对安全、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在发病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成年患者的肾脏基础情况与儿童不同,在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如既往病史、基础健康状况等。
3.特殊病史患者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时要注意与原有肾脏疾病相鉴别,制定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尽量选择对原有肾脏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六、预后情况
1.总体预后:大多数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预后较好,尤其是儿童患者。约30%-50%的患者可完全缓解,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
2.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类型:一般来说,病理类型较轻的患者预后较好,如单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预后相对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如出现新月体形成等情况的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症状:大量蛋白尿、严重高血压、肾功能受损明显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治疗情况:早期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优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肾脏炎症损伤,延缓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