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有特征性表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ST段抬高、病理性Q波、T波改变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还有动态演变,分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不同部位心梗有不同表现,前壁、下壁、侧壁、后壁心梗各有相应导联特征。特殊人群心梗有不同特点,老年患者表现不典型易漏误诊,女性多为非ST段抬高型且症状不典型,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梗发生率高,需结合情况诊断。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抬高:面向梗死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这是因为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损伤,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ST段抬高。一般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V2-V4导联等对应前壁的导联可出现ST段明显抬高。
病理性Q波:心肌坏死导致心肌除极向量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Q波时限≥0.04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通常在ST段抬高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是心肌坏死的标志,但并不是所有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都会出现病理性Q波,若心肌梗死范围较小或位置不影响除极向量,可能不出现病理性Q波。
T波改变:早期可出现高尖T波,随着病情进展,T波逐渐倒置且加深,倒置的T波可呈对称性,是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的动态演变过程。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压低: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复极异常。
T波倒置:可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其深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一般无病理性Q波出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出现R波振幅降低等改变。
二、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1.超急性期
发病数分钟内,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T波高尖,此时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但尚未发生坏死,是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
2.急性期
发病数小时至数日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T波由高尖逐渐倒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逐渐加深等动态变化,反映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进展过程。
3.亚急性期
发病数周至数月,ST段抬高逐渐恢复至基线,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T波倒置逐渐变浅,进入心肌修复阶段。
4.陈旧期
发病3-6个月后,心电图可遗留病理性Q波或Q波消失仅遗留T波改变,表明心肌梗死已进入愈合阶段,形成陈旧性心肌梗死。
三、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特点
1.前壁心肌梗死
主要累及左心室前壁,心电图上V3-V5导联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T波倒置等。例如,前间壁心肌梗死时V1-V3导联出现上述改变,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V1-V6导联及I、aVL导联等均可出现异常。
2.下壁心肌梗死
累及左心室下壁,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病理性Q波、T波改变等。下壁心肌梗死常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相关,部分患者可合并右心室梗死,此时V4R导联等右胸导联可出现ST段抬高。
3.侧壁心肌梗死
累及左心室侧壁,I、aVL、V5-V6导联出现ST段抬高、T波改变等,临床上需结合其他导联表现综合判断。
4.后壁心肌梗死
累及左心室后壁,常规心电图V1-V3导联可出现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高尖等改变,需加做V7-V9导联才能更清晰地显示后壁心肌梗死的特征,如ST段抬高、病理性Q波等。
四、特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ST段抬高的幅度可能较低,病理性Q波可能不明显,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这是因为老年患者心肌细胞退变,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可能不典型。临床医生在面对老年患者胸痛等症状时,需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以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2.女性患者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可能更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压低和T波倒置更为常见,且容易伴有不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有关。临床医生在诊断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不能仅依据典型的男性心电图表现来判断,要全面考虑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不典型改变。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痛觉传导受到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胸闷、心悸等非典型症状,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进行心电图及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