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什么意思
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心房电活动紊乱致心室率加快的心律失常状态,心电图有特定表现,发生机制与心房电活动紊乱及房室结传导异常有关,对身体有血流动力学及长期等影响,诊断靠症状评估、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控制心室率和长期管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指心房发生快速且不规则的颤动,导致心室率也随之加快的一种心律失常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有规律的电信号来控制,而心房颤动时,心房电活动紊乱,频率通常可达350-600次/分钟,进而引起心室率加快,一般心室率可超过100次/分钟。
二、心电图表现
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心室率增快。
三、发生机制
1.心房电活动紊乱:多种因素可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如心脏结构异常(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引起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些因素使心房内形成多个异位起搏点,发放快速且不规则的电冲动。
2.房室结传导异常:心房快速的电冲动传导至房室结,由于房室结具有一定的生理性传导特性,在心房颤动时,部分快速的电冲动能通过房室结下传至心室,从而引起心室率加快。
四、对身体的影响
1.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室率过快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如脑灌注不足可引起黑矇、晕厥等,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可诱发心绞痛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
2.长期影响:长期的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壁运动不协调,血液容易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脑、肺等重要脏器,引起脑栓塞(导致偏瘫、失语等)、肺栓塞(引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长期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促进心力衰竭的进展。
五、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有无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等情况。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重要依据,可明确f波的存在、心室律是否规则以及心室率的快慢等情况。
3.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通过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面了解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4.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有无心房扩大、心室壁运动情况等,还可排查有无心房血栓形成;血液检查可了解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情况,有助于寻找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病因。
六、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等药物,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来降低心室率。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会选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2.长期管理:除了控制心室率外,还需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对于有较高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如CHADS-VASc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预防血栓形成;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治疗冠心病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考虑导管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恢复窦性心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需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例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避免出现过度心动过缓或低血压等情况;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后不易止血。
2.儿童患者:儿童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在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基础心脏病的治疗等,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精准计算,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安全。药物选择要谨慎,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在必要时可考虑非药物的心室率控制措施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