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肾积水
小儿肾积水是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致肾盂与肾盏扩张潴留尿液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后天性(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表现有腹部包块、排尿异常、血尿、高血压等;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成像;治疗原则有保守治疗(轻度肾积水无明显症状者定期随访、有感染者抗感染)和手术治疗(肾积水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解除梗阻);预后与病因、梗阻程度、治疗时机等有关,注意事项包括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及术后护理等。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这是小儿肾积水最常见的先天性病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肌肉、纤维组织等发育异常,导致尿液通过不畅。例如,胚胎时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使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活瓣作用消失或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梗阻。
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可导致肾积水。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与膀胱黏膜下输尿管段的长度较短、瓣膜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壁内段输尿管较短,抗反流机制不完善,更容易发生反流。
2.后天性因素
泌尿系统结石:虽然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例如,尿酸结石、草酸钙结石等可在泌尿系统内形成,阻塞输尿管等部位,影响尿液排出。
泌尿系统感染: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输尿管狭窄等病变,进而引起肾积水。感染可引起输尿管管壁的炎症、水肿,导致管腔狭窄,影响尿液的正常流通。
二、临床表现
1.腹部包块:这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家长可能在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发现孩子腹部有包块,肿块大小不一,有的可呈囊性。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引起的肾积水,肿块通常位于腰部或上腹部,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有时可因体位变化而有所改变。
2.排尿异常: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如果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的肾积水,可能会反复出现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发热、尿痛等排尿异常情况。
3.血尿: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血尿的出现可能与肾积水导致的肾脏组织损伤、尿路黏膜摩擦等因素有关。
4.高血压:严重的肾积水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高血压。这是因为肾积水引起肾脏缺血,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小儿肾积水初步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大小、肾盂肾盏的扩张程度等。通过测量肾盂前后径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肾积水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肾盂前后径在4-7mm为轻度肾积水,7-10mm为中度肾积水,大于10mm为重度肾积水。
2.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尿路通畅情况。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泌尿系统内的排泄情况,明确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但对于婴幼儿,需要注意造影剂的剂量和过敏等问题。
3.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小儿肾积水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MRU可以清晰地显示尿路的形态,无需使用造影剂,对患儿的辐射较小。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肾积水且肾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的患儿,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肾功能、肾脏形态等变化。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评估肾积水的进展情况。
对于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2.手术治疗
当肾积水进行性加重、肾功能受损或出现明显症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尿路梗阻,恢复尿液的正常流通。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成形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例如,对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引起的肾积水,多采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成形术,重建正常的尿液引流通道。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
小儿肾积水的预后与病因、梗阻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的肾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预后良好。但如果梗阻严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2.注意事项
对于患有小儿肾积水的患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腹部包块是否增大、是否出现发热、血尿等异常情况。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包括超声、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同时,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要注意术后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伤口护理等,确保手术部位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