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判断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信号及综合判断与特殊人群提示:早期信号包括尿液出现久久不散的细小泡沫(蛋白尿)、下肢及眼睑等部位水肿、血压超过130/80mmHg、乏力疲倦及消化系统等肾功能相关症状、夜尿增多、血糖波动异常。综合判断要结合糖尿病病史,1型糖尿病发病5年后、2型确诊时就应关注肾脏情况,且患者需定期做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等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肾脏功能随年龄减退,症状可能不典型,用药需谨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避免用伤肾药物;糖尿病孕妇孕期肾脏负担重,需密切监测并合理治疗,注意休息与饮食。
一、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1.尿液变化:糖尿病患者可留意尿液泡沫情况。若发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泡沫,且久久不散,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正常情况下,肾脏能过滤血液中的蛋白质,使其不会大量出现在尿液中,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会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出现的临床指标,也是预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可使用尿微量白蛋白试纸在家初步检测,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2.水肿: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眼睑等部位的水肿。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排水、排钠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引起水肿。对于年龄较大、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且合并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出现水肿时更应警惕糖尿病肾病。一般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下午及晚上则下肢水肿更突出。
3.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血压超过130/80mmHg时需引起重视。肾脏在调节血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肾病发生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若血压持续升高,除考虑原发性高血压外,也要排查糖尿病肾病。
4.肾功能相关症状:当糖尿病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如感到乏力、容易疲倦,这是由于肾脏代谢废物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蓄积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毒素刺激胃肠道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有关。
5.夜尿增多:正常成年人夜间排尿02次,若糖尿病患者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受损的表现。肾脏正常情况下能在夜间减少尿液生成,以保证睡眠质量。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使得尿液浓缩功能下降,从而出现夜尿增多。
6.血糖波动异常:糖尿病患者若原本血糖控制平稳,突然出现血糖波动,难以控制,可能与肾脏病变有关。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还参与糖代谢的调节。糖尿病肾病时,肾脏对胰岛素的代谢和清除能力改变,同时胰岛素抵抗也可能加重,导致血糖波动。
二、综合判断要点
1.结合病史:糖尿病病程是判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应开始关注肾脏情况。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更高。
2.定期检查:即便没有上述症状,糖尿病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每年检查一次肾功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至关重要。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更高。且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水肿、乏力等症状易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应定期体检,重视肾脏相关指标检查。在使用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药物时,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因为老年人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下降,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加重肾脏负担。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糖尿病,随着病程延长,同样有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生长迟缓、水肿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检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对代谢产物的排泄需求更大,糖尿病肾病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3.孕妇:糖尿病孕妇在孕期肾脏负担加重,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孕期应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及肾脏功能,定期产检。若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需及时评估肾脏情况。由于孕期用药受限,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控制血糖和血压,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