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病因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2-8岁儿童,光镜下基本正常,电镜下足突融合)、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光镜下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因不明,病理有节段性硬化等)、膜性肾病(儿童少见,多与自身免疫病相关,光镜下毛细血管壁增厚等);继发性包括感染相关(细菌如乙肝病毒、病毒如HIV、寄生虫如疟原虫感染可致)、系统性疾病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青春期前后女性儿童,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学龄期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病程长可致)。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患儿体内存在多种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肾小球足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从年龄角度看,多见于2-8岁儿童,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其生活方式方面,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免疫失衡相关。
2.病理表现为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循环免疫复合物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补体等炎症介质,引起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上,若儿童有反复感染等情况,可能增加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风险,从而诱发该病。
2.病理特征是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增生。
(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1.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等有关。部分患儿存在遗传基因突变相关情况,从年龄看,可发生于儿童期,生活方式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及肾脏的微循环等,增加发病风险。
2.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局灶性硬化,受累节段的毛细血管闭塞,系膜基质增多,玻璃样物质沉积。
(四)膜性肾病
1.儿童膜性肾病相对少见,病因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体内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年龄上可发生于儿童期,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若儿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处于自身免疫紊乱状态时易发病。
2.病理特点是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呈颗粒样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
(一)感染相关
1.细菌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肾病综合征。一般在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若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就可能诱发该病,年龄上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发病。
2.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可引起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儿童感染HIV后,病毒侵犯肾脏导致肾脏病变出现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儿童感染HIV多与母婴传播等途径相关,年龄主要集中在儿童期。
3.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儿童在疟原虫流行地区感染疟原虫后易发病,年龄无特定限制但多见于疟原虫感染高发地区的儿童。
(二)系统性疾病相关
1.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等多种组织器官有关。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春期前后的女性儿童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儿童自身免疫调节特点及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等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环境因素下易发病。
2.过敏性紫癜,儿童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是由于过敏原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血管壁,引起肾脏损伤。儿童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性别差异不明显,发病前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如食物、药物、花粉等接触史。
(三)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
1.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如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编码肾小球足细胞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相关症状,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由父母双方携带致病基因遗传给子代。
2.糖尿病肾病,儿童期糖尿病肾病相对少见,但1型糖尿病患儿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儿童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有关,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至青春期,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是诱发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