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是否患有心肌炎
诊断心肌炎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问发病前感染史和基础疾病情况;症状观察包括常见症状及严重表现;体格检查关注心率、心律和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液学和病毒学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常见改变和动态监测;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各方面检查从不同角度辅助诊断心肌炎,且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检查方面有相应特点和差异。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前感染史: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1-3周内是否有病毒感染相关表现,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腹泻等,因为病毒性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约占30%-50%,其他如流感病毒等也可导致。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史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接触外界环境易感染肠道病毒等,而成年人可能因工作生活接触不同病原体。
2.基础疾病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心肌炎的风险可能增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基础疾病谱不同,例如中老年男性可能更易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等。
二、症状观察
1.常见症状: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差、拒食、易激惹等,与成人症状有一定差异,因为儿童表达能力和生理反应不同。部分患者可能有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闷痛等。
2.严重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或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心律失常相关表现,不同年龄患者严重表现出现的情况和程度不同,例如婴幼儿心力衰竭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
三、体格检查
1.心率和心律:检查心率是否过快或过慢,心律是否规则,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例如新生儿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等,心律失常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2.心脏体征:可能发现心界扩大、心音低钝等,心界扩大提示心脏可能有增大情况,不同年龄正常心界范围不同,儿童心界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心界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心肌炎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心肌炎患者血液中cTnI或cTnT水平可升高,一般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1-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周左右。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cTnI或cTnT升高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患者炎症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CRP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CRP水平在感染等情况下变化可能更明显。
2.病毒学检查: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如采集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检测病毒相关核酸或抗体,有助于明确病因是否为病毒感染,不同病毒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不同,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检测,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则有助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五、心电图检查
1.常见心电图改变: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还可能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炎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不同,例如青少年患者可能更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心脏病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心律失常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能更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对于评估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及与症状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和解读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需考虑其活动量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六、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心室腔大小、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较宽,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参考值范围,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动态评估心脏功能变化,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心肌炎较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对于不典型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MR检查的注意事项和解读需结合年龄特点,例如儿童进行CMR检查时需考虑镇静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