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肥大晚期的症状
心肌肥大晚期会出现多种症状:一是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因心脏泵血不足、肺部淤血加重致呼吸急促且随活动量增加而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回心血量增加且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患者常睡眠中憋醒)、端坐呼吸(安静时也呼吸困难,端坐或半卧位可减轻);二是乏力与疲劳,因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各器官营养供应不足,活动后更明显且休息难缓解,高龄、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更易出现;三是水肿,有下肢水肿(体循环淤血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脚踝向上蔓延,老年人、经期或孕期女性更明显)和全身性水肿(病情进展加重,有肾脏疾病史者更易出现);四是心悸,因心肌结构和电生理改变致心律失常,安静或活动后均可出现,有心脏病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大者症状更明显;五是头晕与黑矇,心脏泵血下降致脑部供血不足,体位改变时易出现,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风险增加;六是胃肠道症状,体循环淤血致胃肠道淤血,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高龄及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症状更明显。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心肌肥大晚期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在进行体力活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但心脏无法相应地增加输出量,导致肺部淤血加重,气体交换障碍,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困难会随着活动量的增加而加重,例如原本可以正常步行一段距离,后期可能走几步就会感到呼吸急促。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时,患者平卧后回心血量增加,而心脏功能不足无法将这些血液充分泵出,导致肺部淤血进一步加重。同时,夜间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患者通常会在睡眠中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或站立一段时间后才能缓解。对于有心脏病史且年龄较大的患者,这种症状更为常见,因为他们的心脏储备功能本身就较差。
3.端坐呼吸: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这是因为端坐位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部淤血,同时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改善呼吸功能。
二、乏力与疲劳
心肌肥大晚期,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代谢活动受到影响,能量产生减少,就会导致患者感到乏力和疲劳。这种乏力和疲劳感在活动后会更加明显,而且休息后也难以完全缓解。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本身在衰退,对心脏功能下降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明显的乏力症状。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心脏负担本身就较重,心肌肥大晚期乏力疲劳症状可能会更严重。
三、水肿
1.下肢水肿:心脏功能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下肢处于身体的低垂部位,静脉压较高,液体更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通常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累及小腿甚至大腿。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减退,静脉回流功能较差,下肢水肿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或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水钠潴留增加,可能会加重下肢水肿的程度。
2.全身性水肿:随着病情进展,体循环淤血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的面部、腹部、上肢等部位也会出现水肿,同时可能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对于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肾脏功能本身可能已经受损,在心肌肥大晚期,肾脏灌注不足,水钠代谢紊乱加重,更容易出现全身性水肿。
四、心悸
心肌肥大晚期,心肌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节律和收缩顺序紊乱,患者会感觉到心跳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有心跳漏跳感。心悸症状可在安静状态下出现,也可在活动后加重。有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悸症状。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的患者,也可能会加重心悸的感觉。
五、头晕与黑矇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当患者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压不能及时调整,导致脑部短暂性缺血,就会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矇,即眼前发黑,甚至晕厥。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和黑矇的发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病变较为严重,脑部血管对供血不足的耐受性降低,也会增加头晕和黑矇的发生风险。
六、胃肠道症状
心肌肥大晚期体循环淤血可导致胃肠道淤血,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胃肠道淤血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胃肠功能就较弱,在心肌肥大晚期,胃肠道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胃炎等,在心肌肥大晚期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