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
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肿瘤药物等药物因素,酒精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高龄因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防御修复功能下降等从而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
一、应激因素
(一)严重创伤
1.当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在严重创伤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例如,大规模的交通事故导致的严重身体创伤患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体内多种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使得胃黏膜容易出现糜烂、出血等病变。
(二)大手术
1.大手术也是常见的应激源。手术过程中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手术造成的创伤等因素,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流灌注和黏膜屏障功能。比如进行大型腹部手术时,患者的胃肠道血液循环会发生相应改变,胃黏膜的供血减少,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等防御机制受到破坏,从而容易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有临床研究发现,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出现急性糜烂性胃炎相关的症状,如呕血、黑便等。
(三)休克
1.休克状态下,机体组织灌注不足,胃黏膜缺血缺氧。休克时全身血液循环重新分布,优先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而胃肠道等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胃黏膜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其细胞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糜烂。例如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细菌毒素等因素导致休克,胃黏膜的损伤风险显著增加,相关研究显示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概率较高。
二、药物因素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1.很多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促进胃黏膜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当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时,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升高。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服用NSAIDs的人群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急性糜烂性胃炎相关的胃黏膜损伤表现。
(二)某些抗肿瘤药物
1.一些抗肿瘤药物也可能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作用。它们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过程。比如使用某些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的糜烂、出血等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表现,这与药物对胃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对胃肠道微环境的破坏有关。
三、酒精因素
1.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酒精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酒精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受到酒精的反复刺激,容易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研究发现,酗酒者中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而且酒精还可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Hp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Hp在胃黏膜表面的定植创造适宜的碱性环境。同时,Hp还能产生一些酶和毒素,如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蛋白、空泡毒素(VacA)等,这些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等病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且Hp感染还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使得胃黏膜更容易处于损伤状态。
五、其他因素
(一)高龄因素
1.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胃黏膜的血流相对减少,对损伤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物性损伤胃黏膜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这进一步增加了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几率。
(二)不良生活方式
1.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精神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改变,从而增加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此外,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也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消化和修复节律,使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