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出现蛋白尿怎么办
膜性肾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和病情监测。一般治疗涵盖休息活动与饮食调节;药物治疗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烷化剂)及其他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并发症防治需注意感染预防与血栓栓塞的抗凝;病情监测包括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定期检测。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无需长期卧床。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进行适度的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来说,成人可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等活动,具体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在病情允许下进行适量轻松活动,如在室内做简单游戏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休息环境应保持舒适、安静,有利于患者身心放松,促进病情恢复。
2.饮食:
蛋白质摄入:保证合理的蛋白质摄入,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左右。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应占一定比例,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蛋白质丢失,需要补充,但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48-60克左右,其中优质蛋白质占一半以上。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保证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3克。减少钠盐摄入可减轻水肿,因为钠盐会导致水钠潴留。例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尽量少用盐。
脂肪摄入: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选择橄榄油、鱼油等作为烹饪用油,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因为高脂血症与肾病综合征的病情进展有关,控制脂肪摄入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
二、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膜性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减少蛋白尿。一般起始剂量较大,然后逐渐减量。例如,成人起始剂量可能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毫克左右,晨起顿服,之后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其可能会引起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影响身高增长等。
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环磷酰胺等烷化剂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性腺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常规、生殖功能等指标。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使用烷化剂前需充分评估风险。
2.其他药物:
ACEI或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来减少蛋白尿。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且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尤其是血肌酐水平,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血肌酐轻度升高,但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变化,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储备较差。
三、并发症的防治
1.感染: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一旦发生感染,要积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例如,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等相对肾毒性较小的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种感染,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
2.血栓、栓塞并发症:
膜性肾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于有高凝倾向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等并发症。例如,使用低分子肝素时,要定期检测凝血指标,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较差等因素,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更高,更要密切关注凝血情况和血管状态。
四、病情监测
1.蛋白尿监测:
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如每1-2个月检测一次尿蛋白定量,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通过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可以了解肾脏的受损情况以及药物治疗的反应。例如,如果尿蛋白定量逐渐减少,说明治疗有效;如果尿蛋白定量持续不降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定期准确留取尿液进行检测,以获得准确的尿蛋白定量结果。
2.肾功能监测:
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一般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可以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如果肾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更频繁地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