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因,临床表现因情况而异,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种异常情况,指的是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的过程出现部分延迟或中断,心电图上表现为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根据心电图特点可分为两型,即二度Ⅰ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Ⅱ型(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一)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心电图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2.发生机制:通常是由于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出现传导中断。
(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心电图表现: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QRS波群形态可正常或增宽。
2.发生机制:多是因为房室结以下的传导系统存在病变,部分传导通路发生阻滞。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轻人或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
冠心病是常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可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心肌梗死时,坏死的心肌组织会干扰正常的电传导。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累及传导系统,导致传导阻滞。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炎症细胞浸润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和传导,引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他系统疾病: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传导阻滞。例如,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动作电位时程改变,影响传导。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会干扰心脏的传导功能,导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不太慢,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
当心室率较慢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心室率较慢时,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因为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下传至心室,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四、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依据。通过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能够清晰地观察到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判断是二度Ⅰ型还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对于评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休息)的心律变化有重要价值。
五、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冠心病引起,需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对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钾离子治疗低钾血症。
由药物引起的,应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对症治疗:
当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若心室率较慢,出现明显症状,如头晕、晕厥等,可考虑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伴有QRS波群增宽的患者,往往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治疗,以保证心脏的正常跳动和血液供应。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影响。如果是先天性因素导致,可能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房室传导阻滞的变化情况。在治疗上更倾向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等,且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传导阻滞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和生活护理,保证充足休息,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如头晕、乏力等情况是否加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符合起搏器安装指征的老年人,应尽早考虑安装起搏器,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保证心脏功能。
3.女性:女性在妊娠期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治疗上应在保证孕妇心脏功能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非药物治疗如密切监测等可能更为安全,若需要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